个案辅导策略 (2)

李小亮 2014-02-13 15:36   中国社会工作人才服务平台 投搞 打印 收藏

0

笔者在此分享自己近五年来的工作经验,分别以“与案主同行”、“办法总比问题多”、和“发现成长的美”三个题目,来回应以上提及的三个问题,以期抛砖引玉,对新入职的同工们有所启发。

个案2:H女士是一位中学生的家长,某日,H女士找到社工,告诉社工自己的孩子上网成瘾,丈夫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向来不管不问,自己工作繁忙也无暇照顾,希望社工能够对孩子进行辅导。

分析2:H女士明白孩子上网成瘾是需要处理的问题,希望通过社工的辅导使孩子脱离网瘾,目标明确,动机很强,并且只有孩子改变才能解决问题。与表1对照之后,我们可以发现,H女士符合诉客的特征。

介入方法2:社工首先认同网瘾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并且肯定了案主对孩子的关心,以至于通过不同渠道得知孩子上网的情况,并且告诉案主,保持这样的关心对孩子脱离网瘾是非常必要的。当社工询问案主亲子互动情况时,案主反馈父母都是工薪阶层,工作繁忙,孩子上初中后就很少有机会和父母交流了,因为父母都在单位就餐,所以孩子经常是在外吃快餐。工作日时,一家人只有在睡觉前才有机会见面。社工提醒案主,孩子的网瘾问题有可能和亲子互动缺失有关,并鼓励案主在周末时带孩子出去游玩,一方面增加亲子互动,另一方面也可以控制孩子上网时间,同时也向案主说明了一些注意事项。最终通过一些平等和真诚的亲子互动,亲子关系恢复融洽,孩子上网问题已经得到明显改善。

小结2:诉客的种种投诉或抱怨,都是想说明问题不是由自己导致的,所以需要行动的不是自己。诉客与顾客的区别就在于谁采取行动才能解决问题。如果能够引导诉客更全面的看待问题,从其他角度观察问题,案主对情景及自己的责任将会有新的看法,一旦案主认为自己也有行动的责任,诉客就转化成了顾客,那个案辅导就简单多了。服务诉客型案主时,首先要对案主所描述的问题表示认可,并肯定案主对此问题的关心及对问题解决的帮助,同时启发案主从更多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一旦时机成熟,“诉客”转化为“顾客”,便可以探讨案主可以采取的行动了。

案例3:L同学是某学校六年级的学生,因上课迟到且屡教不改被老师转介给学校社工,学校社工问L同学发生了什么情况时,L同学却说没有什么问题。

分析3:L同学由于是被老师转介过来的,所以他并不一定认同“迟到就是问题”这一看法,甚至认为迟到不是问题,自然便不会有辅导目标和动机,也不会认为有谁需要行动。对照表1发现L同学非常符合访客的特征。

介入方法3:因为案主认为迟到并不是问题,所以社工并没有一直追问,而是转向关心L同学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L同学对社工讲,自己虽然成绩不很优秀,但是也不算很差,升初中应该不是很大问题,并且说自己的愿望是考上浙江大学数学系,因为自己最喜欢数学,而表哥告诉他浙江大学的数学系全国排名前列。社工对L同学的说法表示认同,但是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如果这个成绩刚好升了初中,但在初中里成绩垫底的话,对自己的信心可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即便勉强上了初中,升高中时可能也会遇到麻烦。L同学此时开始认同社工的说法,并且希望社工能够帮助他实现梦想。

小结3:经老师转介而来的L同学最开始是“访客”,可通过社工辅导最终也变成了“顾客”。社工辅导“访客”型案主时,首先没有强迫案主承认问题的存在,而是同意案主目前在此“问题”上并无“问题”,并且赞赏他对该问题的适应能力,但是对他的将来表示忧虑,一旦该问题没有得到控制而恶化,将会有一系列的后果。这些后果中,有些是案主不愿意看到的,这些将促成“访客”变为“顾客”,成为辅导的起点。

总结:通过对三种不同类型案主辅导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无论“诉客”还是“访客”,我们都需要将其转化为“顾客”,以便于辅导的进行,在此过程中,社工没有说教,而是用平等接纳的态度去与案主一同分析问题,与案主一同商讨办法,鼓励案主尝试行动,与案主一同分享成长的快乐。

因此,个案辅导策略之一,与案主同行。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