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如何处理自己对督导的信任危机

2013-12-11 13:54   《中国社会工作》 投搞 打印 收藏

0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督导的信任危机往往是问题的累积,一线社工要反求诸己,通过参与来营造团队的沟通气氛,尽量把对督导信任危机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内地社工专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家不难看到很多社工服务机构都挣扎于服务规划模糊、受政府人员官僚作风影响、与社区基层组织存在各方面矛盾等状态,导致很多社工服务都处于“万事开头难”的状况,在不成熟的客观条件的限制下寻求出路。因此,一线社工就更期望督导能够成为保证社工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路径。从这个角度理解,一线社工人员对督导的期望是很合理、很正常的。但是,怎样才能够降低或避免对督导的信任危机呢?

首先,一线社工人员在出现对督导的信任危机时,很自然地会思考导致这一危机出现的原因。而社工往往都是先从自己对督导态度和行为的评价出发来寻找原因,可能包括主观上对督导个人表现的负面评价,例如认为是督导的个人性格问题,或者是督导的个人处事作风问题,又或者是督导的个人经验问题等。很多时候,社工都会认为这些负面评价并非偶然,而是自己经过一段时间持续体会出来的。

不过,我要提醒一线社工们,对督导进行评价时,要同时考虑其他的可能因素,包括:(1)督导场景,即进行督导的物理环境是否足以提供一个宁静舒适的场景,使督导和社工双方可以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进行沟通,从而确保对服务内情“隐私”的保障,并防止产生不必要的压力感。(2)双方对督导目标的理解。很多时候督导和一线社工都弄不清楚督导的目的是什么,双方对督导的角色和职能的认识都未必清晰,自然就可能产生不必要的误会。(3)双方对督导内容的准备。如果督导目标未能厘清,在督导的内容方面双方互不理解或过于一厢情愿,那么结果往往是双方对督导的满意度落差会很大,甚至会质疑:督导是必需的还是可有可无的,甚至是没用的?这种情况也是导致“督导”失能的常见现象。

那么,我们有什么好的方法去应对上述困局呢?社工要走出这个困局,就必须重新对督导的目的及功能有较全面的了解。建议大家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一是认清督导的目标。一个社工团队在服务中要充分发挥作用,不仅仅需要社工知识和介入技巧的督导,还需要所有成员之间的朋辈支持,例如需要督导对团队成员进行情绪疏导,为团队成员鼓励打气并共同面对问题,建立解决问题的共识等。这在任何督导工作一开始就是双方共同的目标。

二是认清督导在社工专业实践上的重要性。我们都很清楚社会工作重视临床经验的实践总结,所以,社工和督导双方都应该理性地看待督导功能,它必然要求对工作中的问题及介入进行相关的科学性及系统性分析。同样,从感性的角度来说,通过诚恳和坦率的沟通,能够让社工和督导双方都清楚在工作问题中督导并非万能的。所以,共同谘商和寻求共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促进人性化的团队精神的建立。

社工团队及工作环境都是一个导向优质服务的重要平台,督导在这个平台上是达成优质服务的一个重要手段。督导和社工都很清楚社工事业是以人为本的,但我们不能单把“以人为本”的目标投放到服务对象身上,“以人为本”同样要适用于团队的建立,否则我们岂不是“能医却不自医”吗?所以,我们必须把沟通和团队建立放在优先于事务性工作的位置上,把督导作为促成优质服务的一种有效途径。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督导的信任危机绝不会无缘无故地突然爆发。它往往是上述问题的累积,以致一线社工的怨气和不满情绪一发不可收拾。同样,一线社工也要反求诸己,扪心自问在督导目标和准备上是否尽了最大的努力。通过参与来营造团队的沟通气氛,这样,自然可以把出现对督导信任危机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