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社工与义工关系的度

2014-01-21 14:49   《中国社会工作》 投搞 打印 收藏

0

不同的场地、服务性质、时间、机构服务人手状况,便会产生对不同义工的需求。社工必须分辨和明晰服务工作目标,掌握自己的角色。面对不同年龄的义工和义工参与,角色和沟通形式是决定社工和义工日后关系的多元因素。

(答疑者: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监及专业督导,中山大学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 罗观翠)

社工A问:我在工作中会接触到不少义工,社工和义工的关系密切,像朋友一样,这个关系的度应该如何把握?

答:不同的场地、服务性质、时间、机构服务人手状况,便会产生对不同义工的需求。社工必须分辨和明晰服务工作目标,掌握自己的角色。面对不同年龄的义工和义工参与,角色和沟通形式是决定社工和义工日后关系的多元因素。

参与服务的义工往往来自不同的年龄层(例如有青少年、妇女、长者等),也有不同的教育水平和行业背景。他们来参与义工服务是兴趣所致,具有自发性和感性的特点。他们应该怎样发挥自己的能力、在活动中担任什么角色,需要社工的引导和帮助。而社工与义工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工采取怎样的引导方法和态度、如何解释服务,甚至如何界定彼此的关系、选择怎样的联络方法。

社工在一开始就要考虑周详,这样才不会导致日后引起义工的误解和不快。例如,有的小学生义工,在与社工熟络之后,常常到社工的办公室来,不愿离去,这样会干扰社工做其他事。社工便须向他解释清楚,告知他什么时间可以来访。又如,有的长者义工,在做了义工组长之后,常常坚持己见,还要青年社工服从他的意见。社工便须耐心地向他解释怎样的沟通方式才较恰当。

在现今的服务中,不少人认为义工是廉价劳工,是解决福利服务人手不足的途径。但事实上,社工发展义工,主要在于提供一个平台,发掘社区资源,推广义工精神。义工精神包含着许多理想和崇高的人格:关心别人,愿意照顾和分享;关心社会,参与社会,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社工的责任,是鼓励和培养社区居民的这种精神。

义工之所以愿意成为义工,首先是受到服务的吸引。参与服务的初期,义工可能是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或对家人有帮助的事情。到了后期,义工逐渐觉得服务很有意义,自己也对服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能够在服务中接触一些新事物、学到一些新技巧,或者觉得自已能受到肯定、尊重和欣赏。这样,义工才会持续地参与服务。而义工经常性地参与服务,贡献自己的能力和时间,是难能可贵的社区资源。

社工要不断思考如何招募、选择、培训、激励及督导义工。社工要以友善的方式,平等、坦诚地对待每一位义工,鼓励他们在参与的活动中获得快乐。在互动过程中,义工对社工产生好感是必然的,但这不等于义工需要介入社工的私人生活,或与社工有服务以外的个别接触。这个界线是凭社工的专业判断而定的,最基本的一点是不要求义工为社工做一些私人的事务,或从义工那里获取一些利益。

社工也应该定期与义工沟通,帮助义工了解在参与过程中做过什么事情、其意义和感受如何,将关系聚焦在相关的事情上,让义工了解社工做事的程序、过程、要求、准则和时间性。最重要的是让义工体会到社工客观的处事方式,明白机构提供服务的理念。

澄清和沟通,是促进社工和义工彼此了解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划定双方关系界线可以采取的方法。那么,社工是否可以与义工成为朋友呢?一般情况下,假如某些义工和社工年龄相仿,又志趣相近,成为朋友也未尝不可。但是,假如社工面对的是一个义工小组,而社工与其中一两位义工成为朋友,那么,其他组员是否会觉得受到忽视?或者,社工可能会因特别关心这一两个人而使小组内利益分配不均,其他组员又是否会觉得受到不平等对待呢?所以,社工与义工之间关系的确立,最重要的是公私分明,前提是专业的判断。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