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情结——祖孙三代做社工 五十年传承有序

2015-04-22 10:29   青岛全搜索 投搞 打印 收藏

0

1984年出生的林璇是大港街道办事处曹县路社区的居委会社工。原来在邮政局工作的她,2011年,放弃了“编制内”的稳定工作报考市北区社区工作者,只为了“服务他人”的社工情结,而这个情结缘于从小受到的熏陶,她的奶奶萧瑞模和妈妈马德义都为社区工作,祖孙三代服务社区的时间累计近50年。

m_31096

m_31095

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 张 晋 通讯员 修江敏 文/图 

1984年出生的林璇是大港街道办事处曹县路社区的居委会社工。原来在邮政局工作的她,2011年,放弃了“编制内”的稳定工作报考市北区社区工作者,只为了“服务他人”的社工情结,而这个情结缘于从小受到的熏陶,她的奶奶萧瑞模和妈妈马德义都为社区工作,祖孙三代服务社区的时间累计近50年。 

奶奶萧瑞模:无私奉献的第一代社区工作者 

1925年出生的萧瑞模,17岁参加革命,19岁入党。1952年,萧瑞模随丈夫来到青岛。 

当时,还没有成立居民委员会,街道“有事情先找党员”。萧瑞模已经有了正式工作,但是只要街道招呼,萧瑞模放下工作就来帮忙,就这样,修路、建食堂、成立互助组……萧瑞模参与了第一代社区建设的整个历程。 

全身心的投入社区建设,萧瑞模也为此失去了自己的正式工作,从此没有了经济来源,全家靠丈夫一人工资生活。但萧瑞模从没觉得有什么损失,还是一门心思地扑在社区建设上,是组建居民委员会的主力:1958年街道成立食堂,萧瑞模负责食堂工作,后来又协助搞社会治安,1964年华阳路街道服务站成立,她又到了服务站主持工作。从1952年干到1987年,直到62岁那一年,萧瑞模才结束了自己的社区工作。 

“能为社区建设做点事,我就很满足了”,每当说起自己奉献社区工作的经历,萧瑞模说得最多的就是“我是党员,这是应该的”。林璇告诉记者,自打自己懂事起,印象最深的就是天天听奶奶讲社区。后来林璇也做社区工作了,萧瑞模高兴得不得了,嘱咐孙女“跟老百姓办事耐心点”“听党的话,多为百姓服务”。 

1999年,相关部门恢复了萧瑞模的街道主任身份,至此,萧瑞模才有了工资来源。 

妈妈马德义:辖区困难群体“门儿清”嗓门大、话语利落、性格外向的马德义,生生就是一个90年代居委会工作人员的“样本”。 

1999年,马德义下岗,在当时的报纸上,看到了招聘社区助理的启事,就报了名,“我这性格,适合干这个,婆婆也影响了我”。 

分配到了泰山路社区,正式工作是1999年1月1日。上了岗,才知道这份工作不好做:没有办公室,马德义和同事们到居委会主任家碰头开会,分了任务后就在辖区内走街串户,自行车和双腿是“标配”。天寒地冻的冬日里,马德义和同事们一家一户的认门,路段不熟悉,一段路重复走是经常的事。但是这个“笨办法”也最有效,三个月的时间,马德义走完了社区一两千户住家,基本上熟悉了辖区内的情况。 

那个时候,社区工作常和困难群体联系在一起,挨骂是常事。辖区内一位四十多岁的男士,申请办低保,误认为居委会拒绝,一气之下找到居委会,拍着桌子骂了半个小时。马德义等到他发泄完,和他交流:“你的情况我们上门了解了,你写一个申请,我们按程序进行办理”,一肚子火的对方还是不依不饶:“我没有笔,不会写申请”,马德义给他找来了纸笔,告诉他,“把刚才说的那些写下来就行”。看到马德义的态度,对方不好意思了:“你这个人说话还挺好懂的”。 

工作时间长了,马德义对辖区内居民尤其是特殊群体的情况摸得“门儿清”:几口人、几位是残疾人乃至几级残疾,马德义张口就来。辖区内流动人口多,马德义还练就了一个本领:哪家新雇了员工没办暂住证,一眼就能看出来。于是,每当看到马德义在辖区巡逻,个体户们便互相调侃,“马姐来了,快把新来的藏起来”。辖区居民有事,也是第一个找到她,就连马德义调换了居委会,还会收到之前辖区居民的求助电话。 

为了社区工作,马德义41岁自费学电脑,大冬天晚上骑着自行车上课,几次雪天滑倒;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会电脑的她担负起了全社区的信息录入工作,当时女儿林璇中考,马德义完全顾不上她。马德义告诉记者,那个时候的社区工作人员没有如今的工作人员 “有文化”,但是工作讲究“将心比心”,全情投入工作的心是一样的。 

林璇:社区工作“有方法” 

2011年4月底,林璇在青岛政务网上看到了街道招聘社工的消息。得到了奶奶和妈妈两任社区工作者的支持,劝下了心疼女儿的父亲,林璇备战考试。面试时,主考官问林璇,如何看待社区工作者。林璇告诉考官,自己看到了家里两任社工的工作,对这个工作有情感,希望像家人一样可以帮助别人。就这样,林璇顺利入围了。 

刚开始工作,就给了林璇一个下马威。社区里的老人来找林璇帮忙解决子女不赡养的问题,一腔热血的林璇听到了当事人的求助后,“保证解决问题”。但是当老人的儿子听到是居委会来找他时,感到“家丑外扬”,跑到居委会不依不饶。林璇觉得委屈,回家大哭。妈妈却以一个过来人的经验告诉林璇,社区工作不光是解决问题,还要 “将心比心”,想想换做自己是当事人能不能接受,才是第一位的。 

慢慢地,林璇适应了这份工作,也琢磨出了自己的方法,正在学习的社会工作讲求“助人自助”,这让林璇联想到,工作中,不但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辖区内一位三十来岁的失业女性张惠(化名)来社区办低保,正好被隔壁的林璇听到了。林璇主动和张惠聊天,了解到对方有两个孩子,平时自己照顾孩子,靠丈夫一人工资支撑全家生活。林璇告诉对方,她的条件不够低保标准,但是作为一个年轻人,不如找份工作支撑家庭。张惠十分消极,觉得工作辛苦,只想“吃救济”,拒绝了林璇的提议。自打那时候起,社区有需要入户走访的工作,林璇就和同事一起去张惠家,劝张惠学一门技能,也给女儿做个榜样。半年的努力,终于让张惠积极起来,她听从林璇的话,报名学习了育婴师、家政技能,获得了从业资格。如今,在不耽误照顾孩子的前提下,一个月能挣一千多块钱了。 

林璇告诉记者,如今人们对于社区工作,较之以前不同了。这也让她们这新一代社区工作者思考和改变工作方式,从被动到主动,走进社区了解居民需求,为他们匹配资源。老人想要的保健知识、年轻人需求的育儿方法,这些都是林璇主动对接了解的居民需求,“只有真正走入社区,才能把工作做好”。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