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在医院为医护人员提供服务。
社工是做什么的?周娟说她越是深入这个行业,就越难以一句话解释清楚。他们是留守儿童的课外教辅老师,是外来务工人员联谊活动的幕后策划者,是孤寡老人的生日宴会的“亲人”,他们出现在这个社会缺少关爱的地方,他们就像是这个社会的“蜡烛”,靠着一丝的光亮,温暖他人,照亮别人眼前的一抹漆黑。而在生活的另一面,他们也时常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工资不高、工作繁重、前景不明,在理想与现实中抉择,在理性与感性中切换,走近她们,或许可一窥这个行业从业人员的生存之态?
角色之困 社工PK义工
“娟儿,你是做啥工作的?”“社工。”“社工是啥?”“社工是专门从事社会工作的人才。”这一问一答,却并没有让邓娟的父母弄明白“社工”是个什么职业。
像多数人一样,邓娟要向爸妈解释社工,就是帮助别人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提供青少年服务、长者服务及家庭服务等基本服务。简而言之,就是从婆媳不和、夫妻争吵、孩子顽皮、邻里纠纷的家长里短,到入学难,就医难,入院(老人院)难等社会顽疾,社工都可以来帮忙。
邓娟,90后,大学读的是社会工作专业,去年刚毕业。目前在三水一家民办社工组织工作。工作刚刚满半年,按照邓娟的话说,每次回家,都会遭遇亲戚朋友问“工作是干什么的?对工作内容的回应,邓娟说一言两语真难解释清楚。
青少年服务、长者服务及家庭服务这三个项目是一般社工组织提供的最基本的服务项目。“我说自己从事青少年辅导工作,别人以为我是幼师或者培训班老师。”邓娟摇摇头笑着说。
在很多时候,人们是分不清社工与义工、志愿者之间的区别,在论及这个问题,邓娟用“专业性”予以了区分。
邓娟解释,对义工而言,他们是出于自己的兴趣,不需要以专业能力为前提。义工在活动中虽然也为特定的对象提供服务,但是更多情况下,是组织者已明确说明要具体做什么活动,义工照做就可以了。而专业社工不一样,首先,社工是受薪的,做任何一项活动之前,都需要严格的调研,有一个活动计划书,明确了“为什么要做,怎么做,想要达到什么效果”等诸多考量因素。
邓娟举了一个真实的例子,曾有一个团队在节假日组织义工活动,去福利院探望老年人,不少热心的义工都会帮老人洗发理发等。后来福利院院长感慨,就节日那一天,很多义工团队来访,一位老人接受了10多位义工的理发服务。
“不是说义工不好,只是义工报名人员随机性比较大,前期没有参加过严格培训,都是凭兴趣爱好在做一些事情。”邓娟说,严格来讲,在香港,社工在服务的过程中,每个行为动作都是有标准可循的,来规范社工的行为举止,保证服务的专业水准。
现实考验 一腔热血的执著PK低薪劳累
“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职业?”“就是一腔热血,把帮助别人的快乐当做事业。”“可是工资并不高。”“但是我觉得工作内容有意义更重要啊。”这可以算是很多热心于社工工作的人最真实的想法。
据邓娟反映,在她的大学同学中,社工这一与所学专业最贴切的职业很少是同学们的首选。然而将这个职业作为首选的人却都是一腔热血,决心要认真做下去的人。
邓娟是湖北人,也没有在广东的求学经历,毕业后就只身来到目前所在的社工组织,在并非高工资待遇的工作条件下,父母也不是很能理解她的决定,但是她却全力说服父母,自己就是喜欢社工这个行业,就是希望在年轻的时候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为此,她只身一人来到人生地不熟的三水,开始了她的职业生涯。
她记得在大学一次课堂上,她总结她的活动经验,“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其实更多的是治愈了自己。”这一番话惹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在求学期间,她们学校会经常会开展一些作为实践的义工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实实在在做一些事情,感觉自己做的事情对别人有意义,开始领悟到自己的价值在哪里,想要做什么。”
按照她的说法,社工讲求“助人自助”,在工作中,通过与别人的相处沟通,不断的认识自我,然后学会反思自己的行为举止。“我以前脾气很急躁,可是每当你要进行一项任务,要服务一个对象,就会有意识地提醒要耐心对待,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提高自己的耐性。”邓娟说,这也促使她现在能够很从容地面对小孩子的各种状况。
事实上,邓娟是社工中比较幸运的人,不需要承担太多经济方面的压力。“很少有男性会选择社工行业。”邓娟直言,“薪资待遇不高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香港,成熟的社工工资可以比得上中产阶级水平,而在这边,普通社工两三千元一个月非常普遍。”
在广东,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管理的不断创新,政府在购买社工服务方面已经走在全国最前列。然而即便如此,社工依然不得不面对工资不高、工作繁重、晋升困难等现实。
星期六,在文峰中路的十字路口,年轻的男女提着大大小小的购物袋,满脸惬意地等待红绿灯。邓娟从窗口望向马路说:“很多时候社工是没有周末可休息的,接受完采访,她还要回去准备明天举办活动的物料。”社工组织的活动多选择在周末举行,因为只有周末,市民才有时间参加活动,才能更接触到服务对象。
“迫于各方面的压力,有些人选择离开。”邓娟说她很理解这种情况。据了解,佛山目前从事社工的人数大约在40000人左右,然而持有社工证的大约只有1700人。在全省,每年大约有四分之一的社工正在大量流失。“社工是一个人员流动非常频繁的行业,如果不是真的热爱这份职业,出于现实的考虑,很少会有人一直坚持下去。”
内心挣扎 感性PK理性
“有时候自己也会感到非常无力,也会充满负面情绪,但是要学会调整自己”在社工领域,很少有人关注的一个领域是社工自己的内心。“心很累!”“充满无力感。”“时常受挫折”是年轻社工最常见的从业感受。
“我现在还是不太能面对突如其来的死亡。”邓娟曾经在老年福利院工作过一段时间。福利院有人离逝是常有的事,她说之前就知道可能会遇到这样的事情。但是当真正需要面对的时候,还是猝不及防,平时在相处交流的过程中,感觉就像自己家的爷爷奶奶,相处非常融洽。“但是很突然的,有一天刚上班就被通知说某某离去了。”说到这里,邓娟很无奈,她坦承自成长以来,总觉得死亡是件很遥远的事情,然而在福利院经历了一些人的离去,开始意识到生命易逝。
“你知道吗,我以前从来不思考人生的生与死,可是就在那段时间,我总是害怕死亡,很惶恐,承受不了的时候,就跟一个女同事抱在一起哭。刚刚满20岁的姑娘,精神总是感觉很压抑,一点阳光的感觉都没有。”她补充道。
常常在一种情绪里抽不出来是社工比较危险的状态。也正出于这个原因,邓娟选择与充满希望的孩子们交流,她觉得世界明朗很多。
“以前觉得社工需要感性一点,因为这样才能感召对方,更好的换位思考,帮助别人,但是到后来才明白,社工更需要的是理性,要克制自己不被服务对象带入,”邓娟认为,“凭着感性、经验,可以很快感受到对方的需求,但最终需要靠理性,帮助解决问题。”
在她目前所在的社工机构中,针对社工的成长,配置了两个导师,一个是内部的对于私人情绪的辅导,另一个是外部的,针对工作专业性的辅导。邓娟说,现在的社工人员大多是住在一起,大家时常保持交流,大家学会了沟通,就很少会出现工作上的失误,“确保社工时刻清楚自己的情绪状态,如果有生活方面的压力或者情绪,需要向导师打报告,申请休息,暂停工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