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域转化、专业回应与整合反思:浅谈一线社工在社工站建设中的发力点

陈瑶瑶 2021-08-20 10:45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在社工站建设的过程中,一线社工只有做到“内外兼修”、“内外发力”才能在保证自身专业性的同时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从而在实践中不断的归纳可运用于研究的一手资料,促进专业力量的理论研究,从而助推本土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

社工站既是“探索居民真实需求”的最前一公里,又是“提供直接专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一线社工作为具体服务的直接提供者,既代表着专业形象,成为专业讯息向群众进行输送的最后一环,又在专业“理论——实践——理论——实践……”循环的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截至目前,社工站建设已初具雏形,一线社工在前期的工作过程中,既承接着推进社工站运营的专业工作,又承担着所设街道或社区的部分行政工作。在社工站进入相对平稳运营的阶段,一线社工又该如何发力?

视域转化:对焦服务实效目标

社会工作专业作为应用型专业,具有个案、小组、社区三大直接方法以及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研究等间接方法,然而在本土社会工作的具体实务场域中,这些专业方法似乎被搁置了,或者是没有运用严格的方法章程来提供服务。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在读学生,当我们期望在实践领域“大展拳脚”、期望将自己课堂所学的专业性方法运用到现实的服务情境时,我们近乎失望的发现我们的所学未能致用,这种缺少社工方法专业性的服务似乎并不是专业后备力量所期望看到的。我常常在怀疑,社工专业能做的好像社区居委会等服务主体都能做,我们的服务专业性又该如何体现?

带着这种疑惑,我希求能有更多“离开屏幕、走进一线”的机会,在具体服务中寻找答案。在实习所在的社工站建设前期,节庆服务、文艺演出等活动是一线社工介入辖区居民最常用的手段。我们暂且将活动视为因变量,而服务的行动系统的结构是自变量,在社工这个结构构成因素没有进入之前,似乎也能带来预定成效的实现。通过“半投入半脱离”式的对比观察,笔者发现,社工带着专业性进行服务的动态过程中,沟通技巧、活动技巧、组织技巧的使用,使得居民的参与感与获得感都有所增加,这种潜在的变化,很容易将其归为是社工专业性进入行动系统引发的结构变化所带来的正功能。此外,一线社工们也尝试运用“个案”入户探访、技能培训“小组”等为辖区服务对象送去服务,虽然没有按照方法的既定章程,但是当收获到服务对象及其家人的肯定或者实现预定的服务成效时,社工的有所为之感便能得到满足。

在本土服务场域中,专业方法或技巧的使用是一线社工在结合自身习惯与服务开展条件、水平、对象等情境因素所进行的具体选择。社工在潜在的专业方法、技巧的选择下,在专业价值观的引领下,协调利用系统内外资源,实现服务对象自身的成长与情境式的互动,从而达到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实效目标。因此,在具体服务过程中,我们不妨转换视域,在服务中对焦服务实效目标,采取符合服务情境的技巧方法,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方法的专业严格性。

专业回应:找准服务角色定位

在社工站建设初期,一线社工进入大众视野最常用的介入手段即为“服务活动”,但在与行动系统内的其他主体互动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边界不清、主动性较低等问题——似乎社工呈现给大众的现状,仅仅是被隐匿在活动的背后、仅仅是社区等其他服务载体相关活动的“传声筒”,这种无力感也另我深思。

在与行动系统内的其他主体进行合作的过程中,一线社工扮演的角色常常是辅助者的角色。例如在与街道办事处或者社区居委会等主体进行服务合作时,社工常常做的是撰写策划案、新闻稿等文字性工作或者带游戏等工作,部分活动合作方在活动结束后,在新闻稿中体现社工站的服务价值和实效贡献,对社工站的线上宣传具有一定的正向引导作用。但在服务过程结束后,社工在居民中的认知程度也往往只停留在文员、游戏带动员的角色定位上,很难在居民心中搭建一个专业形象。

社工欲想在运营过程中树立起专业的形象,需要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与其他服务主体划清边界,找准自身的专业角色定位,积极发挥社工的主动性。例如可以利用现有资源条件,为辖区居民开展独立性服务活动。在前期社工站建设过程中,我所在的实习机构利用内外资源,积极开展技能提升小组、残疾人技能提升训练等等,不仅在服务过程中提升了服务实效,又能在服务过程中向居民输送自身的专业资源,提升专业形象。

整合反思:提升自身专业水平

社会工作专业是“接地气”的专业,一线社工在实践过程中只有做到“思”“学”结合,才能够不断提高自身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从而提升整个行业在服务购买方心中的不可替代性以及在服务落地方及普通民众心目中的专业形象与正向口碑。那么,一线社工如何在自我提升中进行向内发力呢?

一线社工可以通过记录服务手册、与专业督导进行交流联系等方式来对自己提供的服务进行内省反思,总结服务工作的经验、归纳工作的不足。在实践中不断促进自身的工作技巧和方法的完善,为自身乃至行业的理论研究提供可靠的经验资料或是可复制的服务模式。

一线社工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现有的专业理论知识,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服务水平。社工站建设以来,从党中央到各地方,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性政策。作为一线社工,首先需要配备社工站政策、法律、伦理等规制性知识,这样不仅能够促使一线社工把握社工站建设的时代契机,回应宏观要求,又能帮助一线社工利用这些规制性知识,获得社工站建设的政策资源,更好的与民政局、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等政策相关方进行服务合作。其次,在现有的政府购买为主的资金来源结构下,预估、评估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就需要一线社工及时更新掌握程序性知识。例如一线社工需要掌握生态预估图等预估性工具,更好的判断定位服务对象的社会生态关系,为社工后续的服务提供服务对象自身可利用的资源和优势条件;社工还需要掌握目标达志满意度、服务对象满意度、中阶评估等评估性知识,这既是对社工自身所作的服务进行指标性的过程性的评估,又是对服务购买方即政府的交代,更是对专业发展的回应。再者,社工需要不断的学习理论经验,学会融汇贯通,将所学到的理论模式、介入方法等知识贯通到实践之中。

在社工站建设的过程中,一线社工只有做到“内外兼修”、“内外发力”才能在保证自身专业性的同时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从而在实践中不断的归纳可运用于研究的一手资料,促进专业力量的理论研究,从而助推本土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

(投稿单位:西市场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

  • 关键字
  • 社工
  • 责编:孙彩丹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