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社工故事精选 :疠难吞志,医道铸新

2021-01-22 10:49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对很多人而言,“精神病”是一个充满了恐惧且富有神秘色彩的名词。在一些影视剧中,精神病人的形象也常常或是满身污垢、哭笑不定、或是言语混乱、行为怪异、亦或是冷漠呆滞,残暴狞恶的人。打开网络浏览器,搜索有关“精神病”的定义有很多很多,具体概括下来则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

疠难吞志,医道铸新

 

微信图片_20210122104320

讲述人:贺毅超,赤峰市安定医院精仿、心理社工,中级社会工作师,中级心理社会工作师,从事社会工作7年。

对很多人而言,“精神病”是一个充满了恐惧且富有神秘色彩的名词。在一些影视剧中,精神病人的形象也常常或是满身污垢、哭笑不定、或是言语混乱、行为怪异、亦或是冷漠呆滞,残暴狞恶的人。打开网络浏览器,搜索有关“精神病”的定义有很多很多,具体概括下来则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

的确,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痛苦、最可怜的病人,因为在他们发病期间,无法用言语描述是哪里出了问题,无法用行为表达是哪里比较难受,连最基本的生理需要也表达不清,因为每一位精神疾病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自我感知能力缺陷,情感紊乱、心理障碍的情况,当病人出现精神症状的时候,他们甚至会丧失判断力、不能正常的生活、产生意向倒错,更有甚者会在精神症状的支配下,出现自杀自伤、伤害他人的攻击行为,拒绝或不配合治疗。

面对这一类的群体,也许绝大多数的人选择避而远之,而我却偏偏选择了与这些“不正常的人”为伍,变成了常人眼中精神防御的“逆行者”——精防社工。走进精神疾病患者他们的圈子,深入他们的生活,尝试着去了解他们、同情他们,一点一点窥见他们的喜怒哀乐,品味他们的精神疾苦,慢慢的感知他们的内心活动和精神世界。2010年,我以一名志愿者的身份参与精神康复和精神疾病防控志愿活动,10年前那个对精神疾病懵懂无知的我认真工作的样子仍旧历历在目。由于“非科班”出身,加上对精神疾病知识的匮乏,我时常害怕因为自己的一个疏忽,没有能够及时发现患者病情的反复,同样也害怕因为自己的一个不注意,造成患者病情的反复。为了能够弥补这一短板,更加了解他们,2013年我迈出了从志愿参加精神疾病防治活动到从事精神疾病防治工作的重要一步,我辞去了高薪的工作,离开了繁华的都市,在赤峰市安定医院从一名普通的护工做起,照顾、观察精神疾病患者,学习、钻研精神疾病知识,捶打、磨炼精防疾病技能。

以前,总觉得精神疾病离我们很遥远,当我开始真正从事精防社工的工作时才发现,原来,自己的身边竟然隐藏着那么多“最痛苦”的人。精神疾病与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是一种慢性疾病,在现有的医疗条件下,需要长期服用精神药治疗,并定期复查。由于社会大环境对精神疾病患者存在的认知偏差和污名化,导致精神疾病患者无论于疾病的初期,还是中期,亦或是康复期,患者能够感知社会对自身贬低和歧视,病耻感相对严重。然而精神疾病的病耻感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工作生活、婚姻家庭、治疗的依从性、配合治疗的主动性、自尊和社会适应功能等都有消极影响,而这些影响是一直持续的,并且会加重精神疾病的病情。精神疾病患者会因为社会偏见、歧视态度主动回避社会、拒绝工作、退缩社交,害怕精神疾病药物的名称暴露自己的疾病情况,或者因为服用精神疾病药物后身体出现的各种不自然暴露自己的疾病情况,加之精神疾病医院的不足四分之一,而常人又把精神疾病医院和精神治疗当作“不是正常人”的符号,使得寻求精神科的专业帮助让人们感到更加窘迫,即便是小小的睡眠障碍问题,也害怕被人贴上“不正常”、“疯子”的特殊标签而受到歧视,便选择不参与治疗,或试图避免病耻感问题,而减药、停药或决绝服药,逃避治疗。

每当我在走访过程中遇到这样的患者,我要做到的就是付出更多的耐心,给予长时间的关注。反复不断的进行健康宣讲和精神科普知识宣讲,让他们能够了解到,其实,精神疾病与糖尿病、高血压一样,都有它的生理基础,得病也是很无奈的。只要能够做到及时正规的治疗,是完全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甚至完全缓解。其次,指导患者及家属共同关注单位的微信公众平台,收听单位与广播电台联合推出的精神卫生广播栏目《舒心时间》,让患者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的各类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知识,以及由精神科专家、心理专家在线解答、分享实用的精神健康、心理健康科普知识的电台栏目,增进患者及家属对精神健康和心理健康的了解和认识,提高识别精神、心理问题的能力和及时求助的意识。增强家属对出现精神问题和心理问题患者的理解与同情,消除偏见与歧视,使患者消除病耻感。同时帮助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属学习如何照护精神疾病患者,观察患者的不良情绪和精神症状,给予精神疾病患者积极的态度,培养家属共同积极参与精神疾病患者的日常治疗护理。

精神健康与躯体健康是密不可分的。精神卫生问题是生活的一部分,没有精神健康就不会有健康。2020年,原本以为会拥有一个安静祥和的中国年,殊不知一种叫“新冠肺炎”恶魔悄然而至,咄咄逼人,神州大地谈冠色变。这只张牙舞爪的恶魔,在华夏大地,涂炭生灵,疯狂肆虐,而闻着,惴惴不安,亲历者,屏气敛息。九省通衢之地,华灯初上之时,人流绝迹,似乎2020的庚子新春是那样沁人心脾的寒冷。随着铺天盖地的严格防控措施,海量的媒体信息、不断变化的疫情形势,让人们在抗击疫情的同时,心头也蒙上了一层阴影,一些负面情绪也在这个时候悄然而至,人们不仅仅要面对病毒在寒冬的空气中肆虐,还要领略心理的“疫情寒冬”。

一些人会出现担心自己会被病毒感染的恐慌,自身安全感下降,出现焦虑、多疑的情绪反应,过于关注自己的身体感觉和细微变化,频繁的测量体温,不断的将新冠肺炎的症状与自己来对照,怀疑自己是否生病。每天不加筛选的浏览媒体上的大量关于疫情的发展和人群的感染信息,紧张、焦虑情绪不断加重,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因为一点小事就心烦意乱,甚至出现冲动行为。还有些人过分了解或关注疫情中他人的不幸和痛苦后,发生过度共情,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产生压抑、悲伤的情绪,甚至因为无法承受大量疫情相关的不良信息,自动启动一种心里防护机制——“同情疲劳”,进而产生冷漠、愤怒的心理感受。为了能够帮助我所居住的社区内居家抗击病毒的居民缓解心理压力,将单位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居家隔离心理不良反应应对措施和单位心理专家24小时热线电话的宣传彩页,通过在社区范围内的各个小区召集的志愿者,下发到每位住户的手中。帮助社区居民有效识别心理不良反应,提供积极的应对措施,并对严重的心理不良症状及时干预。记得,我所在社区某小区出现了确诊病例,该小区因此而被封锁隔离,住在同一小区内的一名男性居民因为过度紧张,出现了失眠、焦虑的情况,每天使用大量的酒精、含氯消毒剂进行多次消毒,情绪几近崩溃。为了能够帮助他及时度过尽力难关,我通过该小区的志愿者,建立了微信群,每天晚上用视频连线的方式教授大家“身心放松”练习,即 “平缓呼吸放松法”帮助出现同样问题,或愿意预防缓解焦虑的居民应对心里不适,并且能够及时发现严重的心理不良反应居民,及时向单位通报,寻求心理专家的及时干预。

由于小区封闭、交通管制和限制出行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很多精神疾病患者处于缺少药物治疗或断药的情况。而精神科疾病又是一类必须规律服药的慢性疾病,断药和不能规律的被动减少药品剂量,不但影响患者的精神稳定,同时还容易加重疾病病情。为了能够帮助到社区内的这类患者,在社区内建立微信联络群,指导这部分患者通过电话、网络进行云端复诊,在线医生会登记居民需要补给的药品统一上报我们医院公共卫生科,我每天下班会将所在社区居民购买的药品统一分发在各小区的志愿点,由小区志愿者负责送到患者的家中,保证患者的病情不受疫情的干扰,安心服药。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危难时刻,众志成城,无数白衣战士,逆向而行,前赴后继,只为还给大地一片纯净的天。在这殊死搏斗的战场,我见到龙之风骨,山之傲气,多难兴邦,烈士永垂,风雨过后的春满人间。我也很有幸,能在这次疫情期间贡献了自己微博的力量。趁着风华赶着日茂,可能精神卫生防治工作长路漫漫,也许精防社工的未来永夜无痕,但我从没怕过。常言道,少年的肩应该担起草长莺飞和清风明月,少年的征途应该是星辰大海,而非烟尘人间,跨过星河,迈过月亮,去迎接更好的自己。我很幸运2013年那个不经意的选择,让我走上了精防社工的这条“不归路”,也庆幸因为那个突发奇想的抉择,把自己的爱好变成了毕生的事业。我哪段时间都不想丢掉,从过去懵懂的少年到现在干练的青年,少了一分一秒都不是现在的我——一名坚守在精神卫生一线的社会工作者。

微信图片_20210122104242

 

微信图片_20210122104247

 

  • 关键字
  • 责编:王晨宇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