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信任被需要被依靠 社工职业化留住年轻人

2015-01-07 09:40   新民晚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80后耿文蕙、80后倪菲、90后陈磊,都是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的社工。对她们来说,进入2015年,与往年不同的是,“社工”的职业发展走向更为明朗:社工不是志愿者,是职业是专业,需要职业化、专业化。3人有着从1年到10年不等的从业经历,她们又是如何经历“职业社工”的萌芽和发展?

原题:社工职业化留住年轻人的心

瑞金二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屠奇敏:社区工作者队伍是基层组织建设的核心力量,是党和政府与群众沟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基层社会治理的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层社区工作者队伍。目前,很多社区工作者,尤其是青年社区工作者更多是凭着一股热情和执着,坚持扎根在社区。但是和他们的劳动价值相比,其社会认同、职业地位和收入待遇还不相匹配,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情况。“一号课题”出台后,让广大基层社区工作者看到了职业发展前景,随着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制度体系的建立,将有助于实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进一步稳定和强化社区工作者队伍,从而为创新社会治理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80后耿文蕙、80后倪菲、90后陈磊,都是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的社工。对她们来说,进入2015年,与往年不同的是,“社工”的职业发展走向更为明朗:社工不是志愿者,是职业是专业,需要职业化、专业化。3人有着从1年到10年不等的从业经历,她们又是如何经历“职业社工”的萌芽和发展?

90后陈磊

因为喜欢所以坚持

张家阿婆早饭吃好了吧,李家阿婆感冒好点了吧,赵家爷爷不再生气了吧……在延中社区,陈磊负责10多位空巢老人、独居老人,每天的探望,都是必需的。

放心,就算赵家爷爷再不开心,见了陈磊也是开心的。陈磊长了副喜庆的笑模样,做社工,这可是得天独厚的优势,老人家们哪有不喜欢“开心果”的?

更关键的是,她关心老人,都是发自内心的。“老人家上了年纪,眼睛花了点,耳朵背了点,可是,心里都跟明镜似的,人家对他们好不好,他们一下子就能感觉到。”陈磊做了1年多社工,她觉得,做一样工作,只有喜欢做,才能做下去。而且,陈磊没有后顾之忧,家里支持她做社工,她可以很投入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要问新年的打算,“我还只是初级社工,我希望自己变得更专业啊!我行的!”陈磊笑起来阳光灿烂。

80后倪菲

更多技能如鱼得水

倪菲做了5年社工,如今,她工作的地点是茂名社区。周边老建筑里居住的除了老人,就是外地人和外国人;老年居民中,知识分子特别多。

这样的人口特点、地理环境,社工服务社区的方式也是有特点的。社区微信公众账号服务平台,就是茂名社区的服务平台之一,社区有什么文化活动、服务信息,也在上面发布。前一阵子,平台上面发布“蓝丝带”信息——号召开自备车的居民,都在车把手上拴一条蓝丝带,承诺“低碳出行”少开车,接受倡议的,本地居民、外地居民、外籍居民都有。“外籍居民如果需要社区帮助,说汉语,说英语,都行!”倪菲说,社工考核虽然没有外语水平测试,可是,这对普遍受过高等教育的80后社工,还真不算个事。

要问社工倪菲的工作心得,那就是——更多元的沟通平台,更开放的沟通空间,更全面的沟通技能,让青年社工如鱼得水。

80后耿文蕙

被信任被需要被依靠

80后耿文蕙,高级社工,10年社区执业经验,人很稳重,也很干练。

10年里,和她差不多年龄的社工走了不少,她留下了,每月二三千元的收入。有一次,她听说一位曾经的社工同事开着大奔回到社区看望大家,同事选择改行,一个原因是社工收入太低,改了行,收入大为改观。但当社工的感觉,再也无法在新行当里找到。

做社工,究竟是什么感觉?“被信任,被需要,被依靠!”耿文蕙说。

在耿文蕙工作的巨鹿社区,老年人口超过了30%,在这里,针对老年人的电话诈骗、保险诈骗,几乎没有生意;因为,老人们只信居委会,如果有生人上门,老人们会说,“居委干部来了,我们才相信!”

“所以,我留了下来,还要一直留下去。”耿文蕙说,这就是她的新年打算。 本报记者 姚丽萍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