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伊丽莎白·库伯勒在《论死亡与临终》一书中提出:哀伤是一种复杂且难以被理解的情感,而且,不幸的是,我们都会经历它,我们也必将经验失落……
2017年3月,社工成薇凌在南山区一家老人日间照料中心遇到了74岁的刘阿姨,刘阿姨老伴在世时,两位老人相互搀扶相濡以沫,2016年底老伴去世,留下刘阿姨一人独居,自老伴去世后,她头发突然变白,饭量减少,腿部时常疼痛,她平时喜欢的手工织针活现在也经常出错,她一人发呆、默默流泪。
社工义工一起为长者服务
那时,她经常说:“我现在腿也不好,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在这里我只认识李阿姨……”“如果他还在……”
注意到这一情况的成薇凌,决心为刘阿姨提供服务。2006年毕业于济南大学社会工作系的薇凌,进入社工行业5年多了,现在是深圳市温馨社工服务中心南山老年服务团队的督导助理,她在仔细观察及通过其他渠道了解了刘阿姨的详情后,与初级督导梁琳进行了沟通。梁琳是2010年进入深圳社工行业的,九年来在长者服务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务经验,她所撰写的长者服务案例曾获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案例创新奖,带领团队开展的长者防失项目获得南山区社会组织公益服务优质创新奖。
探访长者
梁琳和薇凌共同对刘阿姨的案例进行分析,以哀伤辅导及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为指导,结合哀伤情绪所处的阶段,发现刘阿姨正处于协商与消沉期,她的表现为试图挽回失去,情绪低落,身体情况急速下降,需要服务介入。根据刘阿姨的现状,梁琳和薇凌制定了个案服务计划,介入的重点是哀伤情绪的安抚和社会网络的搭建。
薇凌以学习针织为由,与刘阿姨互换微信,通过微信每天与刘阿姨沟通联系。在相处的过程中,她经常赞美刘阿姨心灵手巧。在薇凌的陪伴和鼓励下,刘阿姨不再默默流泪,每天到中心会主动与其他长者打招呼,不再消沉。
社工为长者们开展生命历程小组
小组组员合照
在建立信任关系后,薇凌和梁琳沟通,开展生命历程小组并邀请刘阿姨参加。在小组的第三节中,刘阿姨回忆起与伴侣一起生活的美好时光,失声痛哭说道:“没想到他比我先离开……”薇凌与组员一起宽慰刘阿姨,协助她告别过去,接受老伴已经离去的事实。
此后薇凌又邀请刘阿姨参加手工小组、健康讲座及社区活动等,鼓励她在各项活动中发挥所长,增强自信心,协助她寻找有共同爱好的朋辈,健全社会支持网络。半年后刘阿姨决定回到以前居住过的地方旅行,这次旅行帮助刘阿姨对过去进行了一次较为彻底的告别。回来后,她的脸上开始有了笑容,食欲也渐渐好了起来。
“我们好姐妹”——清明踏青活动
园艺活动,相互分享
此后在薇凌和梁琳的协助下,刘阿姨加入了中心模特队和合唱团,每周常规活动四次,与中心长者建立了较为密切的交往,并在元旦参加了中心晚会表演。经过调整,刘阿姨逐渐适应了新的生活状态。现在,她说:“在我一个人走不动的时候,是社工搭了一把手,给了一根拐杖,陪着我度过了这大半年。”
2018年5月,在一次面谈中,刘阿姨畅谈人生梦想,回忆人生未竟之事,规划未来,期待快乐的度过晚年。薇凌也表示刘阿姨现在一个人走得很稳,自己这根“拐杖”的任务完成了,刘阿姨握住薇凌的双手,笑着说:“谢谢你们,我可以的!”
社工带领长者们进行扎染技巧学习
生命历程小组的长者们快乐徒步
长者在产生哀伤情绪时,需要被理解,需要有人陪伴走过哀伤的一段路,而社工就像一根“拐杖”,与他们同行,给他们支持,同时也相信他们自身的能力和动力,一定能够走出哀伤期,引导他们利用自身的能力解决问题,这是对长者最大的尊重和关爱。“当服务历程完结时,长者们可以去掉拐杖,独立行走,这真正体现了社工服务助人自助的理念”,薇凌这样说。
案例名称:温馨的陪伴——哀伤辅导在长者个案服务中的运用
案例作者:成薇凌 梁琳
推荐机构:深圳市温馨社工服务中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