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雅:用微光点亮心灯,让生命泊于安宁
——记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宁养院社工师王文雅
王文雅工作的宁养院是一家基金会支持的公益性医疗单位,主要从事免费上门为贫困晚期癌症患者提供安宁疗护服务。12年来,她秉持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不断加深对“生命尽头”的理解和“生命关怀”的感悟,践行着医务社工的价值和内涵。她就是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宁养院社工师、长春市社会工作者先进个人、中国百名社工人物王文雅。
生命是一本书,王文雅与患者在书中相遇,书写着共同经历的故事。她还清晰记着初到宁养院的第一次家访。那是一位脑瘤女性患者。一间黑暗的屋子里,患者用纱布包着头顶拳头般的肿瘤,一双大眼睛直勾勾地望着。面对绝望且含有期待与渴望的眼神,王文雅心中五味杂陈。她看到了安宁疗护的服务对象的需求,默默地告诉自己“我要为他们做些什么,哪怕只是一点点;社会工作者应当努力担起自己的职业和专业”。
带着这份初心和使命,王文雅开启了安宁社工的担当之旅。她服务的王阿姨和杨叔叔都身患晚期癌症,儿子有严重的抑郁症,甚至有自残行为,照顾孙子的重担就落在两位老人身上。面对所剩无多的时日,不知所措的夫妻俩陷入了沉重的担忧和迷惘中。多年的癌症治疗让王阿姨觉得只有死亡才是让自己解脱的唯一方式,但她实在不忍心放手家中读五年级的孙子。作为一名医务社工,王文雅为之动了心,用了情。她经常陪伴她,倾听、同理、共情……尽力驱散她心中的阴霾,使王阿姨打消了结束生命的念头,话多了起来:“孙子今年上小学五年级,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二胡九级、小号中级、歌唱比赛全校十佳,老师希望他能够学习奥数,增加课外学习内容,可是辅导班的费用我们根本出不起……”“孩子从来没有买过新衣服、新鞋,他的衣服都是我和你叔叔之前在社区打扫卫生捡的,我们捡的鞋都是从小码到大码,当孩子脚长到一定码数就拿出来给他穿,每次孩子都会开心地说,又有新鞋穿了”。家访时王文雅常听到孙子的话: “我希望爷爷、奶奶的病能好,我要学会做饭、洗衣服,我长大了就可以赚钱,让爷爷奶奶过上好日子”。每当那一刻,王文雅都会觉得整个房间内的空气都湿润、凝固了。
王文雅和她的伙伴们行动起来,几经周折联系到一家辅导学校,免费教授数学和英语。也许真的是上天的考验,上课时间是长春最冷的日子,每天都在零下30度左右,孩子自己乘坐公交,坚持学习。因为上辅导班是他最羡慕其他同学的事,孩子说,终于可以开心地和同学说周末时光“我也上辅导班啦”。为了缓解患者家庭的经济压力,王文雅协助杨叔叔办理了民政的临时救助,组织志愿者送上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帮助孩子辅导功课。王文雅还联系医院党支部成立帮扶小组,为王阿姨家里送去了慰问品和现金,购买了奥数书籍和营养食品。王阿姨是在欣慰中离开了人世的,那天她老伴杨叔叔给王文雅发了微信:“文雅:你阿姨去世了,临终前几天还念叨起你。没有你们的精神支撑不会有今天,感谢你和所有帮助我们家的所有好心人,我坚信明天会更好……”
尽管积极的帮抚相对延长了患者的生命,但杨叔叔也在第二年离去了。王文雅强忍着泪水给杨叔叔发了一条无人能回复的微信:“叔叔,得知您离世的消息,我心里非常难过,希望现在的您和阿姨都不再痛苦,就在这里和您道个别吧,愿您一路走好!”这条聊天记录被永远定格在2023年的5月1日。
一路遇见,一路告别,王文雅希望自己是一束暖光,在通往生命尽头的隧道,陪伴癌症晚期患者走完生命的最后一段路程。在个案工作方面,她深入患者家庭,评估服务对象的心理、社会问题,完成个案324例、服务1296人次。在小组工作方面,她基于绘画治疗、正念减压等理论开展活动130余节,帮助患者及家属减缓压力,服务达1108人次。在社区工作方面,她以世界纾缓宁养日、志愿者日为契机,策划、组织跨学科团队积极深入医疗机构和社区,开展宣传活动60余场,受益群众上万人。在生命教育方面,她组织“对话生死”活动5场,参与人数达1600人,旨在通过新形式、新途径引导社会大众了解死亡、认识死亡。12年来,王文雅和她的同事们已经陪伴5000余名晚期癌症患者有尊严地走完了人生的最后阶段。
作者:长春市社会工作者协会 唐天正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