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南区200名社工到岗 大多数年龄在30岁以下(2)

2014-06-20 10:53   半岛都市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6月 18日,市南区招聘的200名社区工作者经过5天的培训,已经到各个社区开始正式工作。记者采访得知,此前市南区社区工作者平均年龄47.29岁,40岁以上的占总人数的85% ,而新招聘的人员大多是“80后”和“90后”,其中硕士生占比16%。据介绍,这些社工在合同期限内,实行优胜劣汰制。

工作分配采取就近原则

今年30岁的刘晓靖是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的硕士,由于毕业时母亲正好摔断腿,家中还有卧病在床的爷爷需要照料,她就一直在家照顾老人。“后来我就结婚生子,在家照顾孩子,一直没有工作。”刘晓靖告诉记者 ,毕业3年都没有接触社会,她觉得社区工作还是很适合她的。“我父亲目前从事的也是社区公益性工作。”

对于刘晓靖来说,社区工作是陌生的。“前段时间看到中山路街道一位三支一扶大学生商鹏救人的事情,我也侧面了解了社区工作的内容。”她说,在社区工作会接触到很多需要帮助的人,商鹏在从事社区工作的时候也将自己的英语专业优势发挥出来,可以帮助更多的人。

当记者询问作为一名硕士到社区工作是否会觉得屈才时,她坦言,博士也未必会比社区主任在管理社区方面做得好。“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一样,我觉得在社区工作可以帮助到很多人。”采访中,记者得知,市南区专门对这200名社区工作者进行了培训。“主要包括市南区的区情、市南区经济状况 、民政工作、安全生产、信访等各方面的情况 。”刘晓靖说,前两天她来社区熟悉情况 ,18日开始她就进入了正式的工作。“我主要负责安全生产监管方面的工作,利用网格化管理系统,对平时的检查信息进行维护。”

据介绍,为了让社区工作者离家近点,在分配时采取就近原则。“我就住在徐州路,离这边很近。”

实行优胜劣汰制每年考核

在香港中路社区居委会,记者看到28岁的周慧英正在忙着接收文件。周慧英2013年从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就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当她看到社区工作者的招聘信息之后,就赶紧报名参加考试。“我老家是即墨的,我的父母很支持我做这项工作。”周慧英说,她所学的专业比较冷门,也不大好找工作。“虽然这份工作的应发工资为2000元,但我觉得很有意义,不在于收入多少。”

周慧英说,来到社区之后她越发喜欢这份工作。“我觉得社区有很多需要我们帮助的人,这份工作让我觉得能够体现自我价值,也能回馈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周慧英告诉记者 ,这几天她在社区跟着主任熟悉各项业务,觉得社区工作特别有意义。

记者了解到,这次招聘按照社会公开报名、笔试、面试、体检、考核择优录用等环节进行。新录用人员将采取企业化管理,签订劳动合同,合同期限为4年,缴纳社会保险(放心保)和公积金。在合同期限内,实行优胜劣汰制,即每年进行考核,对年度考核评定为“不称职”或连续两年评定为“基本称职”的,由所在街道提出解聘意见,以疏通社区工作者队伍“出口”,增强队伍活力 ,形成良性循环。

文/图记者 郝园园

上一页 1 2下一页
  • 关键字
  • 社工
  • 责编:姜妍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