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放下笔记本时,窗外的路灯刚亮起。案头放着独居老人陈阿姨(化名)今天新写的“心愿清单—我想有人陪我说说话”,几个简单的字却写出了重重的叹息。这让我想起了第一次敲开她家门时的场景。
初识探需求,关怀建信任
那天下午三点,我穿着社工服,拿着笔记本,敲响了陈阿姨的家门:“陈阿姨,我是社工小王啊,来探望你了”。“来了来了……”门里传来拖沓的脚步声,门开条缝,陈阿姨扶着门框探出头,银发蓬乱,招呼社工进来后,手扶住门框的力度松了松说:“前两天下楼买菜,膝盖突然发软差点栽楼梯上……孩子们都在外地,忙得很……”她声音越来越轻,像片被风吹散的云。我考虑到陈阿姨行动不便无法自行下楼买菜,社区内又没有设置长者饭堂,而去隔壁社区的颐康中心长者饭堂又路途较远,所以决定每天给陈阿姨送餐上门。
"一碗热饭"延伸的服务温度,填满独居老人"缺失一角"
这天中午12点,我准时敲响了陈阿姨家门,“阿姨,我是社工小王,给您送午饭来啦。”我把餐盒举高些,饭盒里飘出老火靓汤的香气。她盯着餐盒的眼神突然发颤:“你们比我的子女都尽心”。这是我第一次直观感受到“困境老人”的温度——不是评估报表上的“独居”“行动不便”,而是门把手上的蔫青菜,是厨房台面上积着油垢的碗,是她拉着我手腕时,皮肤下凸起的骨节硌得我生疼。我催促着老人停下手中的家务,吃上热饭,就这样老人一口饭一口汤吃着,我就在旁边陪着聊天。陈阿姨和我说道:“小王啊,其实吃饭我对付一口就行,就是现在人老了,不中用了,又是高血压、又是关节痛,这被子晒不动,剪个头发走很远都不愿意去,摄像头坏了半个月,也没人维修……”按照困难群体个案管理流程,我在评估表“紧急需求”栏中写下:①每日热食保障;②基础生活支持(晾晒、维修、代购);③健康监测......。合上笔记本时,陈阿姨给我倒了一杯水:“我这个人就是喜欢唠叨,你们不要放在心上,现在每天给我来送饭,都很感谢你们了!”离开后,我立刻召集社区志愿者组织开展了一次“助老解困”专题议事会,列出困难老人需求清单,通过头脑风暴,提出服务清单,组建一支“温情一餐,志愿到家”助老服务队伍,并通过情景模拟对其进行服务培训。
第二天,“温情一餐”志愿者林姐就敲开了门。她举着保温桶笑:“阿姨,我给您带了玉米排骨汤,您尝尝咸淡。”我站在旁边看她们,林姐扶着阿姨的腰慢慢挪到餐桌前,阿姨用筷子戳了戳排骨,突然抬头:“小林啊,这汤里没放香料吧?我胃不好……”“早记着呢!”王社工都给我们培训过了,志愿者林姐从兜里掏出个小本:“以后我就是你的结对志愿者了,有什么事情都可以和我说,我就住在这个社区,搭把手的事!”
那一瞬间我突然懂了——专业不是填满评估表的格子,是把“行动不便”变成“每日12点准时送餐”,把“生活支持”变成“林姐小本上的忌口清单”。
接下来的日子像被串起来了一样。我们联系社区家庭医生,每月2次雷打不动来给陈阿姨量血压;义修队的张师傅成了陈阿姨的“安全管家”,修完摄像设备顺手帮阿姨检查燃气阀、电路等;节日时爱心企业送来的粽子,我特意挑了咸味肉粽,那是陈阿姨喜欢的口味。最让我触动的是那次帮她晒被子:我和志愿者林姐把棉被搭在晾衣绳上,阿姨看着我们,阳光照在她脸上,她的眼里又看到光了。
服务的温度,专业的践行
今天拿着笔记本总结服务成效时,我写着:饮食保障率100%,生活个性化帮扶解决3项,血压稳定。更重要的是那张写着“我想有人陪我说说话”的心愿清单已经被认领。
窗外的灯渐渐亮成一片,我合上陈阿姨的档案。这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社工在服务众多困难老人中的一个缩影,像这样的“支持网络”正在慢慢生长:志愿者的保温桶、医生的血压计、义修师傅的工具箱、社工的笔记本……它们织成一张网,托住那些曾在生活里摇晃的身影。
而我知道,这张网的名字,叫“专业”,也叫“温度”。
作者:广州市大家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欧阳群、王佳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