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兜底性”原则下,工读学校社工服务思考

2019-06-12 09:33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兜底性”原则的重要性,育新学校积极引入教学工作,开展“给物赋值,给人赋能”、导师制、创新工作手法,作为社工受到颇多启发,发现社工服务与之不谋而合。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兜底性”原则的重要性,育新学校积极引入教学工作,开展“给物赋值,给人赋能”、导师制、创新工作手法,作为社工受到颇多启发,发现社工服务与之不谋而合。

“兜底性”社工服务是指围绕民生和基层社会治理,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为双低家庭、空巢与独居老人、高龄老人、困难残疾人等民政对象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可见“兜底性”服务内属于基础性、脱离常态的范畴,而作为工读学校社工,面对的服务对象存在的成长困境(不爱学习,爱玩闹,懒散、打架等特质)属于常态,而在普通学校属于个别案例,因此,需要做好兜底工作,任重道远。

(一)调整心态,保持平常心

怀揣“持久战”心态。工读学生基本来源学习成绩极差、出现打架、说谎等偏差行为,缺乏自我管理。也许一次咨询给社工的所有信息都是假的;也许今日与你承诺,明日不曾存在过;也许近几日好转,过几日不如从前;也许在人前小绵羊,人后大魔王----“如果我是普通学校的学生,我肯定不会懒散,好好学习”的自欺欺人,“我之所以不学习,因为大家都这样懒散,是环境就是这样,完全没有动力”的动力;“我每天能够来教室,考试没有的0分,说明我还是比较好”的合理化.....倘若持救世主的心态,或高预估,或急于求成,必然大失所望,甚至失去信心。若是从一开始不存过高期待,“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动态心理,力争上游的实干家,则会遇强则强。平常心犹如空瓶多一滴水,也会大快人心,而得失心如满瓶少一滴,也会心痛。因此,社工服务需要更加精细化,一点一滴都是服务的方向---能够主动背古诗、背单词,就是方向;忍住没有说脏话,就是动力;主动帮忙做小事,就是进步。  

(二)用真诚托底,换取真心

当你全身心想着帮助他人,直接跳过或忽略建立专业关系,忽视循循渐进的事物发展规律,效果只会揠苗助长,给服务对象造成压迫或威胁,使服务对象启动心理防御,出现合理化、酸葡萄、自欺欺人现象。当社工以真诚托底,同理服务对象的处境,服务对象发现社工没有恶意,真的是在帮助自己时,才会愿意交付真心。例学生王某,初二年级,转学3个月,与社工多次交谈,详细描述家庭情况、人际关系、成长经历,而社工与其生活老师交流中发现,王某给的信息基本不属实,就像泄气的气球一样。行为背后必隐藏动机,而且社工发现尽管有所欺骗,但并不影响辅导服务的提供,因此,社工决定等待其愿意开口的时机,首要工作是监督王某完成成长计划、倾听心里的困扰。

(三)多方交流,寻找出路

家庭治疗师萨提亚认为一个症状的出现,与人与他人、环境的互动有很大的关系,尤其从家庭中体验到的各种关系和应对方式,对人的一生影响最为深远。当服务对象出现困难时,必然与周围的人物相关,尤其家庭,因此,社工可以从服务对象的人际链接出发,寻找服务对象的困难突破口。而服务是双向,除了服务对象的资源,更要拓展服务提供者自我资源,发掘解决问题的多角度多思路。如学生陈某,高中一年级新生,自称受到所有人排挤。通过服务对象的详细叙述,发现陈某的言语漏洞,只是室友,其他人属于未开发状态;通过班主任和生活老师发现,陈某存在许多坏习惯加上被是由标签化,自然其同学不愿意靠近;通过与家长聊天发现,陈某从小经历“受排挤”、朋友很少、没有住校经历,更多不适应现象。最后,社工综合多方信息,与督导、心理老师、同工多次交流,寻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 关键字
  • 社工
  • 责编:孙彩丹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