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元制”职业教育视角下的社工实习基地建设

王长征 2014-11-15 14:33   《中国社会工作》 投搞 打印 收藏

0

社会工作自2006年正式被确定为一项国家职业制度建设以来,内地社会工作正在经历从探索阶段到自主模式(本土化)构建的发展过程。民政部和社工各界也积极进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和社会工作职业化道路的探索。

社会工作自2006年正式被确定为一项国家职业制度建设以来,内地社会工作正在经历从探索阶段到自主模式(本土化)构建的发展过程。民政部和社工各界也积极进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和社会工作职业化道路的探索。

近期,广东省开展“广东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育基地和广东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重点实训基地”的遴选活动。显然,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已经成为提升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力量,促进社会工作职业化的重要途径。

但是,如何弥补高校社会工作教育模式的局限、如何解决社工岗位要求和专业教育毕业生素质间的“断链”现象,这些也随之成为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建设中的焦点问题。因此,本文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对社会工作实习基地的建设做出浅要分析。

(一)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教育机构与企业联合举办的职业教育,企业和学校、教师和企业培训人共同培养学生,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旨在最大限度的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优势和条件,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从而培养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技术和技能以及解决职业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一种教育制度。

简单而言,“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要求为培训目标的,一种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课程模式。

因此,就目前社会工作实习基地的现状和特点,我们可以与“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作如下简单对比分析:

对比项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社会工作实习基地

本质

具有约束力的教育制度

更多体现资源提供者的角色

成效保障

学校的理论考试和企业的实务考试

以成绩评定为目的简单实习鉴定

学员任务

企业实训学习、企业临时工作

临时劳动力,以社区工作最为突出

课程体系

完整有效的职业教育体系

学员自我学习为主,暂无完善的知识体系

 

“双元制”职业教育和社会工作实习基地都是为了促成职业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融合,促使职业学员综合能力提升。虽然二者存在较多的不同,但是我们需要理解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有着历史、政策、文化习俗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是,“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对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建设的启示意义是值得肯定的。

(二) 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建设需关注的问题

(1) 社会工作实习基地角色的定位和转换。

社会工作实习基地是社会工作增量人才素质保障的重要途径,但就目前状况而言,一方面,社会工作在我国尚属于前专业阶段,政府、劳动、人事等部门对社工的了解尚未清晰,管理型职能的主导就导致实习基地建设的行政化;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地约束性机制,实习目的更多侧重于完成学业评定,而造成实习基地的形式化。因此,社会工作实习基地的角色不单是提供实习机会的平台,更应是培养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人才的“课堂”。

(2) 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建设内容的体系化。

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建设目的就在于社会工作人才的高质产出,那么就需要相应的职业实习课程来保障,而非以实习成绩评定为标准、以完成实习时间为目的、以临时劳动力为任务的低质实习过程。因此,在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内容建设方面,兼顾实习单位或机构的正常工作的同时,更需要有一套较完整、有效的实训课程。同时,与之相对应的,也需要严格的评估和考核标准对实习内容成效进行鉴定,真正保障实习社工人才的质量。

(3) 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对于人才选择的限定。

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对人才选择的限定条件应为:个人意愿主动单向选择。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社会工作实习基地本身就是针对有意从事社工行业的专业学员进行的,实习资源的集中或有效利用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专业学员;另一方面也考虑到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对社会工作专业学员不应具备严格约束性,即无意愿从事社工行业的社工专业学员具有相对自由的选择权利。

(4) 政府及行业内对社会工作实习基地的认可和支持。

社会工作实习基地的成效的衡量标准可以认为是社会及行业内对该基地培养人才的认可程度。因此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如若较大发挥该基地功能,使其成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队伍的合格、有效途径,则需要政府给予政策支持,也需要社工行业内各单位组织的积极投入,提供资源支持和人才吸收支持。

(三)结语

“双元制”职业教育提供了一种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有效的教育模式,在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和社会工作职业化探索阶段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如何更好的保障社会工作实习基地的成效、发挥社会工作实习基地的功能将成为社会工作高校教育、人才建设和本土化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