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随迁老人社区融入社工服务项目督导会召开

2016-05-27 13:51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5月23日和24日,西部地区随迁老人社区融入社会工作服务示范项目的项目主管徐健在四川和重庆项目点分别组织召开了督导会,

5月23日和24日,西部地区随迁老人社区融入社会工作服务示范项目的项目主管徐健在四川和重庆项目点分别组织召开了督导会,对社工在项目开展以来遇到的问题予以解答,对专业服务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传授知识和技术,增进社工的专业技巧和服务能力,从而提高项目整体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在四川项目点,徐老师不仅组织召开了督导会,而且实地参与了社区正在进行的“健康饮水”公益知识讲座,徐老师的讲话给随迁老人送去了来自项目办的关心和温暖,让老人们倍感亲切。

1

2

在重庆项目点,督导会如期进行。徐老师在听取了社工对项目开展以来方方面面的想法后,充分发挥教育者、支持者和监督者的角色,给予建议和指导。虽然有老人对社会工作者的认同度不高、老人群体特殊性、地域差异等各式各样的问题,但是,社工的热情依旧不减,在徐老师的鼓励下,社工纷纷表示会更加积极努力地工作,提高专业服务能力,为老人切实做些事情,在异地他乡依旧能够“夕阳红”。

3

4

随后,徐老师随社工进行了入户走访,听听来自随迁老人的心声和对服务的期许,对于项目持续顺利地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

同时,徐老师实地观摩了小组活动,风景赏析小组和书法兴趣小组迎合老人不同的需求,开展十分顺利,徐老师对社工们的辛勤工作予以肯定,并鼓励大家再接再厉。

6

【随迁老人解读】

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是指老年人通过家庭生活、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来获得情感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支持。闲暇时间的利用、社区活动的参与度、社区情感认同和社会关系等方面深深影响着老年精神生活、面貌和状态。

闲暇时间是指人们在劳动时间之外,除去满足生理需要和家庭劳动需要等生活时间支出后,剩余的个人可自由支配的时间。随迁老人很少处于休闲养老状态,大多都需要给子女帮忙,照顾孩子并兼顾家务。随迁老人的闲暇时间以看电视为主,不知道该怎么参加或者不敢去参与公共性的文化活动,失去了以地缘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网,人生地不熟难免胆怯,老人的生活圈子因此变得更加狭窄。

老人们对于社区开展的活动,参与度很低。老人们不愿意参加,一是没有形成身份认同,在主观意识里仍然把自己认定为外来人,不能融入“城市内圈”;二是他们文化程度较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文化教育或文艺爱好的培养,对于城市社区的娱乐活动,无法迈出第一步。

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根据群体成员对待群体的立场和态度,将群体分为内群体和外群体。内群体是指成员心理自觉认同并归属其中的群体,他们团结、亲密,相互爱护;外群体是指内群之外的其他人的结合。随迁老人虽然生活在城市社区,但是并没有把自己归为社区的内群体,身份地位、文化程度、户籍等因素使老人难以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而这正是随迁老人难以社区融入的关键。

社会关系排斥是指社会成员或者社会群体交往人数和频率下降,社会网络分割和社会支持减弱。其主要表现为受排斥者由于受到偏见、习俗或者其他因素影响,与其他社会成员或者社会群体在社会关系方面出现了裂痕,无法进入其他群体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受到限制。随迁老人的交往具有封闭性,同时部分城市人对随迁老人存在社会歧视,当思维和认识模式的固化和外在的排斥同时作用时,生活圈将更加难以保持良性的发展。

个案、小组、社区是社会工作服务的三大专业手法,有利于帮助随迁老人改善精神生活状况。个案服务中,社工主要从解决困难问题、回顾生命历程、全面了解社区、融入社区网络、促进社区发展五个方面进行;小组工作中,社工主要从经济、文化、行为、心理适应四个方面着手;社区工作中,社工主要通过开展社区活动、社区教育、联谊会、义诊等形式丰富老人日常生活,总之,针对随迁老人精神生活缺失的问题,社工有技巧的介入,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