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发展的下一个战线

吴惠贞 2014-02-20 11:26   《中国社会工作》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希望二三线城市同样可以在已累积的经验之上,调整、规划好本地的社会工作发展,优先本地的服务,而不是盲目地将一些很“成功”的服务模式照搬到自己的城市。要基于本地的特定社会需要及发展步伐,参考及套用合适的模式作为发展的起步。

经过这几年政府、社会全面推动社会工作发展,一线城市的社会工作氛围已经逐渐建立,相信下一个考验在于二三线城市的推动力。 

最理想的发展策略,当然是先由几个试点城市发展出适合本土的社会工作模式,然后再引入到其他城市。这几年,我们见到社会服务素质、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实务操作及机构管理模式等都有新的发展,社会上对社会工作的认识、接纳以至信任都在增加。事实上,一线大城市有国际视野及社会工作接触经验,在中央政策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领着发展的先机,推行社会工作虽然不易,但亦迅速水到渠成。这几年,无论内地及香港高校的社会工作学者﹑督导人才及前线社工,可以说是倾巢而出,纷纷跑到大城市参与这个专业发展运动。 

其实,在一两年前,部分二三线城市已经在有眼光及先见的领导的推进下着手发展社会工作,部分亦可以开始分享他们的工作经验。但在二三线城市推广社会工作,很多朋友都担心社会工作着陆的条件及成效。凭我个人的接触及经验,我并不认为二三线城市发展条件必然会被试点大城市比下去。 

任何专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政策﹑行政、人才﹑认受性及市场等方面的条件。二三线城市的经济资源﹑认受基础及市场需要具有个别性,不一定会被一线城市比下去。比如在行政方面,二三线城市的行政层级比较简单,如果内部就社会工作发展达成共识,反应及行动就可以更敏捷。 

一线城市试点的经验成为二三线城市发展的起点,虽然起步晚但起步点已经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二三线城市发展社会工作的主要挑战在于怎样获得足够的人才,善用甚至“超越”试点经验,去发展本地的社会服务。 

可是,境内外的人才都已经倾巢而出跑到一线试点城市,怎样吸引这些有经验的人才到二三线城市工作呢?最实际的吸引力是回报,包括薪酬、升迁机会等。事实上这些方法已经被采用,亦有城市因此成功得到人力资源展开本地服务。这就好比刚刚开始发展社会工作时,试点城市吸引香港的社工人才,引入香港的社工服务模式。但是,发展本地人才和本土服务是一项必然、长久的工作,二三线城市除了可以考虑吸引土生土长的社工人才回流外,从长远来看,当然要积极扶植本地社工行业及有质素的服务机构,包括培养现有的社区工作人才及服务机构,鼓励本地高校开设社工课程,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以培养本地人才,吸引青年进身社工行业;成立社会工作行业联会,协助本地的社工专业群体联合发展;督促新成立的服务机构建立有质素的督导系统及良好的机构管理文化。当然,最重要是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政府部门对专业的见识及长远发展的视野。 

在引进一线城市试点经验方面,要谨记不可一成不变地将经验搬过来。记得我初到广州任督导时,我的学生或同事很容易就学到香港的服务模式,工作也很快就有很多的“香港味”,很多时候甚至执着于能否做到“原本”的香港模式,无论在说法或做法上,都努力做到香港化。

模仿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所以参考及模仿都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就算香港的那一套在香港应用得很好,但也不等于适合今日的广州。我经常跟同事强调,参考及模仿的目的不只在于行为,更重要的是在于原则;不在于是否学得像,更重要的是做得是否合适。所以,我建议要“超越”已积累的经验,既不是抗拒,亦不是竞争。 

希望二三线城市同样可以在已累积的经验之上,调整、规划好本地的社会工作发展,优先本地的服务,而不是盲目地将一些很“成功”的服务模式照搬到自己的城市。要基于本地的特定社会需要及发展步伐,参考及套用合适的模式作为发展的起步。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