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最美社工”宣然:以微笑和真心敲开失智老人的“心门”

2021-04-21 09:32   北京日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34岁的宣然是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的一名社工。之所以每次活动都要“自报家门”,是因为她的服务对象大多数是失智老人。失智老人往往是机构的“烫手山芋”。由于认知障碍,老人的照护工作往往变得异常困难。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这样的情况还会越来越严重。有意识地进行失智预防和训练,是应对认知障碍的一种积极手段。

“我叫宣然,是咱们这儿的社工。”每次组织老人做活动,宣然总是要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标志性的微笑,让她自带亲和力。宣然被称作困境老人的“敲门人”,在和老人打交道时,她总是面带微笑,让老人心里很舒服。

34岁的宣然是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的一名社工。之所以每次活动都要“自报家门”,是因为她的服务对象大多数是失智老人。

失智老人往往是机构的“烫手山芋”。由于认知障碍,老人的照护工作往往变得异常困难。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这样的情况还会越来越严重。有意识地进行失智预防和训练,是应对认知障碍的一种积极手段。

然而,宣然第一次组织老人开展活动时,开展得却很不顺利。一部分老人无法接受“失智”这个字眼,对此比较抗拒。“我又不是老年痴呆,为什么让我做这种训练?”一位老人一气之下,甚至给院里写了投诉信。

“其实我还是挺有亲和力的,老人也比较认可我。”宣然笑着说,那一次活动之后,她虽然有些失落,但并没有打退堂鼓。她继续组织活动,还专门进行科普,向老人们解释预防失智的重要性。终于,那位写投诉信的老人接受了宣然的理念,还成了预防失智的“宣传大使”。每次宣然组织活动,他都是第一个报名。

“从一开始抗拒、犹豫,再到理解,许多老人其实都是经历了这样的过程。”7年来,宣然已经摸索出了一整套成熟的失智服务方案,不但让老人们有意识地注重失智预防和训练,而且通过一对一入户走访,开展音乐治疗、演艺治疗等非药物介入手段,让一些中重度的失智老人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有一位老人,已经无法说出完整的一句话。宣然针对老人制定了个性介入计划,组织老人参加活动,和其他老人一起唱歌。一年之后,老人的情况有所好转,虽然说话很慢,但是已经能够记住工作人员的名字。还有一位老奶奶已经完全失语,对别人打招呼已经完全没有反应,全身只有一只手能动。一次活动结束,老人用力拉住了宣然,让她的额头贴向自己的额头,就这样两个人抱了很久。

“这些中重度的老人只是在认知上出现了障碍,但他们在情感上并没有障碍。他们可能不会说也不会笑,但是他们能够感受到别人传递的温暖。”宣然说,一想到自己能够运用专业的社工技巧敲开老人的“心门”,她整个人都充满了幸福感。

2016年,首批失独老人入住北京市第五社会福利院。对于宣然来说,这又是一项特别大的挑战。宣然为16位半自理的失独老人提供服务,他们的平均年龄在76岁以上,和普通的老人相比,他们更不易敞开心扉。

一开始,宣然并不被这些老人接纳。她邀请老人去参加活动时,有的老人为了躲她,经常借口去卫生间。有的老人看宣然是个小姑娘,对她并不信任。有时情绪激动,说的话也十分刺耳,“你没有孩子,怎么会理解我们的心情?”

面对这种情形,宣然身上那种社工的执念也上来了。她敲开失独老人的房门,去听他们的宣泄。将近一年半的时间里,她天天都去失独老人的房间报到,终于取得了老人们的信任。其实,宣然的性格有一些内向,特别容易脸红。但是面对这些需要帮助的老人,她生生练出了“厚脸皮”。

“这些老人并不一定需要解决什么实际困难,但是他们需要有人陪伴、倾听,需要有人理解和共情。”宣然整理了每位失独老人的资料,针对老人不同的情况去做服务,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在,老人们见到宣然都格外地亲,有的老人把宣然当作自己的女儿,有什么心里话都想和她说说。老人们还联名写了一封表扬信,这也是第五社会福利院接收失独老人以来收到的第一封感谢信。

唯独是从心里发出的,才能抵达心的深处。“如果能帮助这些困境老人走出人生的黑暗,我愿意做一个‘敲门人’,敲开困境老人的心灵之门。在帮助这些困境老人的过程中,我是幸福的。”从大学一毕业就开始从事社工工作,宣然已经坚持了11个年头。今年,她又被评为“首都最美社工”。  

  • 关键字
  • 社工
  • 责编:段冬蕾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