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蔡淑蕾,江门市恒爱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社工,毕业于广东财经大学,中级社工师,6年社工经验,荣获2016年度善治蓬江优秀社工
透过几净的窗户,我喜欢望着天空发呆,看那云卷云舒,聚散任风。感觉,一切都是那么顺其自然,但是,一切又何尝不在情理之中呢?今年是我踏入社会工作的第七个年头,在过去六 年里,经历了很多不同的身份,很庆幸的是,所有不同的身份似乎离不开一点,那就是我是恒爱社工。人生如果必须要挑战一次,我觉得,成为恒爱社工则是我最大的挑战。在这段挑战中,我尝到了各种酸甜苦辣,在汗水和泪水交织的岁月里,经历了迷茫,也有过无奈,可喜的是,在这里,我遇到了人生的四大挚友,它们启发了我,为我拨开迷雾,找回内心的平静,让我可以坚守初心,继续前行。
一、一个挚友叫“确实不同”
社工,这个词语,第一次接触是在大学通知书上。什么是社工,社工是做什么的,当时一无所知,只知道社工或许跟民政局、残联、社区居委工作相关。对于社工,则在进入大学殿堂后有所了解。
依稀记得,就业前景并不乐观,是当时进入大学师兄师姐跟我说的第一句话。是的,2009年,是珠三角地区社工职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很多师兄师姐因为就业前景而纷纷转行。但是,老师的一句话给了我们新生很大的鼓舞,“这是一项助人的职业,神圣的职业,在不久的将来,社工的功能被挖掘,并为大众所认可”。看到老师眼中透出的坚定信念,当时的我们不禁对这个专业产生了莫大的疑问与兴趣。
毕业那年,跟其他同学不同的是,我选择回到江门,回到恒爱做一名普通的社工,至今已经有6年多的时间了。其实,到现在我也不明白为什么能在这一行,这个单位呆那么长的时间。或许是就业原因,又或许是性格原因,不过,我想更多的是在过程中渐渐喜欢上了这一职业,希望能做点什么吧。
从学生身份到工作身份,中间必然有个过渡的适应期。从学校获取的理论知识,并不完全适用于实务,这就给工作一定的挑战。还记得刚来恒爱的第一年,我接触的是长者领域中的居家养老服务,面向辖区内的中高危老人,通过个案管理方法,协调各方资源,为老人匹配相关服务(含平安钟服务),增强其社区支援网络,使其能留在熟悉的社区养老。什么是个案管理,什么是平安钟服务,怎样的评估才是专业的,社工在其中的角色是怎样的,如何对服务进行监测与跟踪,如何根据项目的需求开展针对性的培训,一大推的问题顿时涌了上来,它跟书本的知识真的有很大的不同呀!所以,更多的时候需要通过不断积累经验来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不管是通过督导、培训、阅读,还是通过实践途径。碰壁是常有的事,偶尔也会把自己给逼疯了,也一度怀疑自己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社工,但是,正是因为有那么多的不同,才拼凑成了一段独一无二的人生体验。
二、一个挚友叫“没关系的”
说句老实话,我从来没有想过毕业后会从事社工。萌生投身社工的想法,则是在一次实习中。当年,我们几个大三学生来到了江门利民社工机构,跟着以梁健玲为首的一班年轻社工实习,虽然实习时间只有2个月,但是,他们的专业精神足以让我了解什么是社工,社工可以做什么,社工的元素是什么,也让我深深明白到,社工“以人为本”理念,是基于对服务对象的了解,尊重和接纳服务对象。社工,更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注重服务对象能力的挖掘。
我想学习,所以就来了恒爱,以梁健玲为首的一班年轻社工创建的社工机构。因为想提升自己,所以,就算是碰壁了,没关系,因为那也是值得的。
第一次落户探访,吃了个闭门羹。
记得刚开始接触一位服务对象(三无老人)时,她总是用拒人千里的态度,让我多次吃闭门羹,说让我们不用每个月都落户探访,还说自己的事情可以自己搞定,不用麻烦其他人,尽管有些事情是她无法独立完成的。从社区工作人员、义工、其他同事以及服务对象口中得知,原来,这位服务对象以为我把她当作了弱势群体、受助对象。是的,他们也有尊严,需要我们用平等的眼光去对待。在综合这位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社交、经济及个人需求等方面,我调整了服务方式,每一个半月一次上门探访,先从身体健康、生活习惯等方面与这位服务对象建立好初步的信任关系。后来,那位服务对象感受到了我们的不一样,欢迎我们每月一次的探访,现在遇到生活状况,也愿意积极寻求帮助。
第一次遇到危机事件,深深地自责。
这位服务对象,男性,低收老人,独居,与配偶、子女关系疏离,不来往。平时,都是自己照顾自己,比较好面子,曾两次中风入院,而第二次中风更影响了行动能力,从而对这位服务对象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不方便,他表示,希望可以接受院舍照顾。而他的情况,社区工作人员也了解,并积极跟进中。当时在工作范围内为这位服务对象匹配了基本的生活照料服务,如送餐服务、家居清洁服务、探访服务等,输入了生活的信心,希望可以缓解目前生活的窘况。后来的某一天,其他同事告诉我这位服务对象有伤害自己行为。听到这个消息的我真的吓到了,立刻赶往了医院。憔悴的他坐在轮椅上,双眼呆滞,受伤处也包扎好了,只是对当时的我来说那白色包扎处特别刺眼,这是我永远都不能忘记的场景。他用无力的语气告诉我,自己并不是想吓我,只是真的没办法。服务对象出院后,在相关部门的协调下,他的照顾需求得到了解决。尽管如此,我还是深深的内疚与自责。后来,在督导的指导下,我才认识到,这属于危机个案,这名服务对象遇到的是情景危机。在处理这类个案时,除了要懂得处理危机的几大原则及步骤外,社工更要有危机预警的嗅觉,学会辨识危机的发生。
第一次进驻社区开展服务,欣喜中带着不安。
工作一年后,因机构及个人发展需要,我调入了另一个部门,正式开始了社区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一直是我想要涉足的领域,我始终认为,社区社会工作最终的目标并不是社工可以和社区居民相处得多么好,或者社区居民是可以多么依赖社工,而是通过共同的努力,社区居民可以提高对社区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促使社区居民共同关注社区事务,提升解决社区问题的能力。社区社会工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增能的过程,社区居民需要增能,进驻社区开展服务的社工更是如此。当时,我们的团队不到5人,那么,怎样挖掘社区需求,根据社区需求来设计并开展服务呢,如何与辖区内社区资源、社区居民建立初步的信任关系呢。与此同时,我们又有点不安,毕竟是第一次接触社区社会工作,万一做不好,或者搞砸了,那该怎么办呢?在主管的指导下,我们共同开始探索社区服务,从社区情况的摸索、特殊人群需求的调查,到通过常规服务接触权力部门、社区居民。其中,也经历了很多的尝试与调整,服务内容才逐渐雏形。其实,与社区居民建立关系并不容易,毕竟,我们是进驻社区开展服务的外来者,他们都不认识社工,也不知道社工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但是,通过社区工作人员、热心社区居民的帮助下,本着一颗为社区服务的心,不仅是服务对象,服务对象的家人也认识了我们。
第一次听到对象临终,不免有些伤感。
当服务对象的家属哭着打电话给我,跟我说,服务对象就要不行了,内心有个声音告诉我,当一个家属哭着打电话找人帮忙,此刻就是她最需要别人在旁给与鼓励和安慰的时候,我不知道何来的勇气一个人上门去了,尽管我可能帮不了什么忙。这位服务对象尽管没读过书,但是,凭着她坚强、乐观的性格,她养活了一家人。和这位服务对象相处的时间并不长,她知道我毕业没多久,年纪比较小,总是把我当成小孩子看待,同时,她也把我当成了她的听众,跟我诉说着她的开心,她的难过,以及她的无奈。后来,她身体变差了,由家里人接过去照顾,而我上门探访的次数也少了。现在回想,我还是蛮大胆的,能陪着家属一起,给与他们信心,共渡这个特殊的人生阶段。我把一些有用信息告知了服务对象的家属,直到服务对象的其他亲人也到场了,我才离去。直到晚上,我被告知,这位服务对象已安详离世,家里人处理好她的身后事,并对我们表示感谢。挂了电话后的我哭了,并不是为我们的付出得到肯定而哭,也不是为对象摆脱疾病的困扰而哭,我只是在感慨居家养老服务。其实,家属并不知道,在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过程中,很多事情我们是做不来的,对于服务对象,只能说尽了本分,尽管有些不如意的地方。正如主管安慰我一样,正是因为我们能做的有限,所以,我们更要努力去推动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去完善居家养老服务,让更多的老年人可以在熟悉的社区养老。这条路虽然很漫长,但是,值得我们去努力。那年,我还只是一个工作不到两年的年轻社工。
三、一个挚友叫“你可以的”
后来,因机构发展需要,我被派遣外市,八个月的时间,接触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农村社会工作。这段经历成为了我职业生涯重要的篇章,也让我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原来,我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差,正如当时的主管跟我说,你可以的。
当时,派遣外市开拓农村社会工作的只有3名同事,各自分工明确,分别负责统筹及外联、服务、行政人事,而我则负责服务。有了之前社区服务的经验,加之项目目标明确,相关部门支持,此次农村社会工作并未遇到特别大的困难。八个月,虽然不算长,但是,确让我收获了很多,不管是在服务上,还是在团队管理上。
如果我没有被派遣开拓农村社会工作,我永远都不会知道,原来,服务站点的筹建是需要那么多的功夫,大到功能区的规划,小到设备设施的选择;原来,设备设施的组装是需要那么多的功夫,大到整个器材,小到一颗螺母、螺丝钉。
扎根在村居,每天穿梭在村居的小巷,看到黄昏时升起的袅袅炊烟,听到村民热情的吆喝声,感受来自村居独特的生活气息,原来,这就是张和清教授所说的“落地生根”,作为农村社工最自豪的时刻吧。
尽管我们是外来者,但是,这里的村居干部非常热情。在前期,村居干部在我们和服务对象中搭建了很好的桥梁,通过多次的座谈会、见面会,让服务对象认识我们,为我们开展农村社会工作奠定了基础。这里的村民也很热情,还记得当时落户做村居情况、特殊人群需求调查时,知道我们来这里为他们开展服务,村民异常积极,有的更做起了“导游”,跟我们讲述这个村居的独特风貌,这个村居的风土人情,这个村居的历史文化,这个村居需要帮助的人群。其实,现在回想起来,能得到村居干部及村民的大力支持还是蛮幸运的。
后来,在大半年时间里,我们的团队增至8人,其中,有4人是本村人。不过,他们没接触社工服务,也不知道社工是要做什么。所以,在前期,除了培养同事的归属感,提升同事的专业能力也就成为了我们的当务之急。其实,带领团队不容易,提升团队的能力更不容易。还记得当时,基本上所有的工作内容都需要手把手教的,先从服务理念开始,让同事认识社工服务是什么,社工元素是什么;然后文书的书写,包括,基于怎样的需求来开展服务,目标与目的、内容及形式,需求三方又是怎样呼应;最后是通过非参与式观察、参与式体验等方式带领同事,指导同事如何开展服务,让他们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这个过程很漫长,不过也很开心,因为那个时候,整个团队氛围比较好,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通过同事的共同努力,服务站点的服务不仅得到了村民的肯定,更得到了相关领导部门的认可。
在这八个月里,我不知道有没为村居的居民,或者为站点的同事带来了什么,或者有没影响到他们什么。不过,对我来说,服务站点的筹建、设备的组装与搬抬、宣传资料的设计、村居权力团体的联络、村居情况的落户调查、服务对象的建立关系,从零到有,从有到优,历历在目,真心觉得人生很有意思。如果给自己打个分,70分吧,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前进的空间依然很大。那年,我工作还不到三年,不过已经不再是那个什么都不懂的年轻社工了。
四、一个挚友叫“继续坚守”
这些年来,自己也有很多不同的尝试,上门居家养老服务、平安钟服务、社区服务(含农村社会工作)、会员康乐服务,不同的服务领域,有不同的值得学习的东西。
有时候,我也在想,工作了那么多年了,自己的核心价值在哪。不过,我也慢慢发现,寻找核心价值固然重要,但是,只要依然是社工人,对社工的情怀绝不能丢。社工是什么,社工的元素是什么,在工作中我也慢慢明白了当时老师说的那句,“社工,在我看来,有三层含义,一是专业,高校的一门专业;二是职业,以助人自助为目标的职业;三是事业,值得我们终身追求的精神境界”。很多时候,我们似乎慢慢淡忘了我们为何成为社工,社工的自豪感在哪。2017年年头,我成为机构其中一员代表参与江门市第四届公益创投活动,在做项目设计时,有幸感受到社工的魅力,包括项目的需求分析、项目的理论依据、与此匹配的目标及内容等,环节之间的衔接是多么的无缝与流畅,这是一套多么严谨又带有社工元素的设计逻辑呀,这才是一个真正的社工人,这才是一个社工人的坚守。
五、寄语
如果说,遇上社工这个专业是件幸运的事情,那么,我想说的是,能够进入一间带给同事激情、激励同事、带动同事成长的社工机构,没有什么比这更幸运的事情了。很庆幸的是,误打误撞地都让我给碰上了。显然,这条路不好走,会遇上想不到的荆棘与险阻,但是,人生就是这样,需要用青春做点不一样的事情。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