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爱”一个拥抱—兰考启航社工机构实习之感

勿言 2016-04-11 10:41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以前经常看到社工界的前辈会提到一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学校还不能完全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坚守在这个岗位上,现在逐渐体会到了社工在做的事情是“心与心的联动”,这种感觉我想只有真正实践过才能慢慢体会的到。

当一个人独自踏上一条未知的旅途时,内心即充满着对工作的无限遐想,又伴随着对新事物的忐忑不安。坐在火车上望着窗外稍纵即逝的风景,我的感受是这样的。在学校几年通过书本和老师,我一直在“学”社工;如今离开学校和同学,要用行动和实践去“做”社工。虽“一字之差”,却“天壤之别”。

“广阔天地,任意作为”,社工这个职业对于农村这片天地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事物;所以农村社工之路可谓“任重而道远”!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农村青壮年人大量涌入城镇,农村原有的家庭邻里以及社会支持系统逐渐瓦解,我实习期间所服务的这个村庄(简称A村)同样也不例外。农村旧有的社会结构特征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的“空巢化”现象。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农村社工”虽然新,但却急需。

根据机构领导的安排,我和另外两个同工,我们三人共同负责A村的工作。根据机构规划的总体目标,我们目前主要服务的对象是儿童,其中又以“留守儿童、问题儿童、特殊困境儿童”为主。领导为了方便我们提供服务,在A村附近的乡镇给我们提供了住宿条件,并配备了交通工具,这样我们可以随时前往A村开展工作。

经过前期的走访调查了解到村里大概有一百个孩子,其中八成左右都是留守儿童,至于问题儿童和特殊困境儿童需要我们在和孩子们的接触中逐步观察确认。村里面有一个露天的人民广场,每天放学后都会有一群孩子在这嬉戏玩耍。为了和孩子们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每天这个时间我们都会在广场上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聊聊家常。刚接触孩子们的时候,他们对我们这几个穿着“黄马甲”的人非常好奇,一直不停的追问我们是干什么的。“社工是做什么的”这个问题,对于我这个刚出校门的菜鸟来说,真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解释的理论化怕孩子们听不懂,解释的高大上又怕不接地气;于是说:“社工是来陪伴大家一起玩耍和学习,共同生活和成长的。总而言之一句话,你们的童年以后有了我们的影子”。

“我们从内心接纳一个孩子可能需要一个月的时间,但是孩子从内心里接纳我们可能只需要十天”。几次的相处,我们很快就和孩子们“打成一片”了。儿童的世界是真诚的,在和他们的互动中很少有谎言和欺骗,所以在和孩子们相处的时光里,我觉得这个世界是纯真美好的。但农村的孩子普遍存在一个现象:“不懂得如何尊重别人”。

我们在和孩子聊天时经常会出现这个孩子说那个孩子家庭的一些隐私,另外一群孩子又会说这个孩子家庭的隐私。虽然这有助于我们快速有效的收集信息,但同时也暴露了孩子们缺乏尊重意识。我们发现一旦同伴之间发生矛盾,他们就会相互诋毁,甚至当着众人的面揭露对方家庭的隐私(短痛之处),当这些隐私刺痛弱小的自尊心时双方就会大打出手通过暴力结束战斗。虽然这些并不是孩子们“有意而为”,虽然第二天他们还会“重归于好”,但是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张三经常被同伴嘲笑,当李四不如张三时又会被张三嘲笑,这样的恶性循环会在孩子们纯洁的心灵深处埋下一颗不定时炸弹。

我们可能会觉得孩子还小,不懂得什么是尊重没有关系;但是孩子虽小,并不代表没有自尊心。作为家长和老师有责任和义务要求孩子学会如何尊重别人,即使现在他们不懂但要学会这样做,因为总有一天他们会明白。显然这一点农村的家庭教育是缺失的,学校教育也是无力的。很多时候,家长甚至不懂得尊重为何物,他们肆无忌惮的伤害着孩子的自尊心但却毫不知情或者毫不在意。物理学中有一个定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社会学、心理学中这个定理也同样适用。儿童是一个模仿和学习的时期,他们看到了什么或许就会学着做什么。所以农村的孩子不懂的尊重别人,这个责任不应该孩子承担,这是家庭和社会的过失,孩子是无辜的。让家长和孩子意识到这一点,是我们开展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

现在政府和社会都加大了对留守儿童的保护和关爱力度,这是一个很好的转变。农村的孩子尤其是留守儿童确实需要来自社会和政府的关怀。我们现在接触的都是00后的孩子,有些孩子很小父母就外出打工了,一年也难得回来几次。爸妈回来后,孩子们都不愿意和他们睡在一起,长时间的分离难免会造成亲情的淡薄。其实在孩子意识的深处,他们是渴望被呵护和关爱的,即使他们可能都意识不到。

我在2015年暑假做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时访问了十几个村庄的一百多名留守儿童,发放了四十多份问卷,从访谈和问卷中得到了同样一个信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家人的陪伴和关爱”。其实不仅仅是留守儿童,任何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关爱,更何况是孩子呢!在和孩子们一起玩耍的时候,他们会一拥而上的抱着我们,紧紧的贴在我们身上,围在我们身边久久不会离开。我在大学的时候经常会去孤儿院,那里的孩子们也是会一拥而上紧紧的抱着你,久久不愿松开。心理学有这样一个说法:“外在的行为来源于内心的投射”。当他们紧紧抱着我们的时候,我想他们是需要陪伴和关爱的。当然陪伴并不只是和孩子们在一起;而是要与他们共同分享快乐与幸福,共同承担伤心与痛苦,这才是高质量的陪伴。关爱并不是溺爱,而是用心去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教育孩子。当然这也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

每天看到孩子们放学后在广场上玩耍打闹,真的就像电视剧《西游记》里面的小猴子一样。广场上三米左右高的柱子,他们随意的上下;杨树柳树轻松的攀爬;在楼梯的护栏上屁股一坐就“嗖”的滑了下来;各种童年游戏玩的不亦乐乎、不知疲惫。站在他们面前真的感觉自己“老了”。我们也为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添砖加瓦”,策划了“快乐儿童小影院”、“书法兴趣班”、“体育俱乐部”等一系列社区活动。现在孩子们大老远见到我们去了就会兴奋的大喊“社工来了”。听到这四个字时,感觉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即使孩子们现在不了解社工,但是了解我们。

以前经常看到社工界的前辈会提到一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学校还不能完全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坚守在这个岗位上,现在逐渐体会到了社工在做的事情是“心与心的联动”,这种感觉我想只有真正实践过才能慢慢体会的到。


本文为网友投稿,欢迎大家踊跃参与投稿,发表您的观点。

我们的投稿方式:您可以登录网站在首页右侧点击投稿或者发送邮件至edit@swchina.org,我们会择优选登,让更多人与您一起分享观点、传递智慧。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