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汇专职社工:现实骨感 我们勇敢

2015-01-27 09:41   中国青年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在香港,社工是很有身份地位的职业,他们的专业技能也十分丰富。”范晨说,“可是现在在北京,社工的身份好像还不是很被认同,大家普遍觉得社工很‘惨’。”

每月到手工资不到3000元,对于一个生活在北京的年轻人来说,着实“少了点”。

拿着这样可谓“微薄”的薪水,上着“7×24小时”的班,就是662名北京社区青年汇专职社工们每日面对的“骨感现实”。

怪的是,这个“看上去很惨”、并且尚未被大众认可的“社工”岗位,竟也吸引了一批“并非找不到其他工作”的大学生。

更怪的是,他们觉得自己“很快乐”。

662分之1的日常

在120路公交车最后一排靠窗的位置坐定,柯平打开双肩背包,取出笔记本,找到之前记下的电话号码。“大姐,我在去你家路上,应该在哪一站下车?”

作为“662分之1”,柯平的工作和生活有点“不一样”。

柯平推开单元门时,大姐正在锁门,准备出门迎他。走进大姐的家,柯平皱了皱眉。大姐和14岁的女儿各住一个房间,屋里堆满了杂物,几乎密不透光。在女儿房间里,窄小的单人床紧贴墙角,床边挤着一张小桌子,铺满了课本和杂物。大姐的房间里,干脆连张像样的床都没有。

女孩读初中,学习成绩不错,也懂事孝顺。唯一让大姐担心的是,每天晚上,总有一个男孩找她出去玩,经常很晚才回来。

柯平留下了女孩的电话号码,向大姐保证,以后青年汇再搞活动,会打电话叫女孩去参加。“让她多交一些朋友,对她会有积极的帮助。”柯平告诉大姐,“以后如果孩子需要买书、买学习用品,尽管告诉我,我会尽我所能帮助你们。”

柯平,学财会的湖北小伙儿,曾经是一名志愿者。半年前,他辞去了工作,成为北京市东城区天坛街道文体乐园社区青年汇的专职社工。

天坛街道辖区内,有一所中学和两所小学。再加上社区住户,大概有七八千名青少年。按照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青年汇工作的意见》中“每家社区青年汇至少配备1名青少年专职社工”的要求,团北京市委通过政府购买的服务方式,通过7家社工事务所,为全市社区青年汇配备专职社工。目前,全市社区青年汇社工岗位共683个,在岗社工662人。文体乐园青年汇的班子是“标配”,由1名总干事和1名专职社工组成。

在东城区北新桥街道海巢HOT社区青年汇,则有3名专职社工。“因为是‘旗舰店’,盘子大,1名社工肯定不够用了。”青年汇专职社工是北京姑娘范雯的第二份工作。虽然并非社工专业出身,这里完善的培训和晋升机制为范雯打通了一条畅通的职业发展道路。团北京市委围绕专职社工岗位职责需要,开展新入职社工培训、定期督导、区域化培训、市级集中培训、职业资格培训和专业学历教育等培训课程,不断创新专职社工教育培训内容和方式,并且取得了积极成效。

工作一年后,范雯考取了助理社工师证书。“在我之前的社工现在晋升到社工事务所工作了,将来我觉得把社工当做毕生的职业,也是靠谱的。”她说。

谈谈“成就感”,但别谈“钱”

就在家访的前一天,柯平刚刚去过东城区看守所。

住在辖区内的17岁男孩小亮(化名),和朋友在KTV喝酒时聚众斗殴,他的同伴用刀把对方捅成了重伤。小亮很害怕,在取保候审阶段选择逃跑,被西城区警方找到,送了回来。

因为小亮的父母都在老家,柯平代替监护人陪同调查。“起初孩子很紧张,后来我朝他笑了一下,他就对我做了个鬼脸。”柯平说,“我告诉他,你还小,首先要感谢看守所的叔叔阿姨和检察官叔叔阿姨。其次,自己犯的错误一定要勇敢承担责任。第三,就是要积极配合讲清事情经过”。

听完这几句话,小亮脸上“满不在乎”的表情不见了,他哭了。柯平叮嘱他好好配合调查,并且承诺会再来看他。

一个微笑就在孩子的心底泛起涟漪,这让柯平久久不能平静。“社会对他温暖一点点,就可能改变他的人生方向。在这个岗位上工作,真地能帮到很多孩子。”

只不过,和家在北京的范雯相比,“漂”在北京的柯平显然生活得更辛苦些。青年汇专职社工岗位属于北京市政府购买服务,每年每个岗位5万元。除去管理费、保险等,到手工资还不到3000元。柯平租住在南三环外,离单位不近,房租也“不便宜”。尽管如此,在工作中遇到经济特别困难的孩子,柯平还总想着“帮一把”,自己掏钱买点儿文具,送几本书。为此,他时常在休息时做点儿“兼职”。

相较而言,范雯幸福得多,她并不需要背负“生存”的压力。因此,她从工作中获得的快乐更“纯粹”。

社区青年汇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好玩的俱乐部,一个靠谱的朋友圈”。作为“旗舰店”,海巢HOT社区青年汇忙碌时,周末两天要举办4场活动。

一次,海巢HOT社区青年汇作为“外援”,助阵配合完成一台晚会。“一共21个节目,我们出了11个。”提起那台晚会,范晨的语气难掩自豪。这个通信工程专业出身的北京男孩刚刚毕业,就一头“扎”进了青年汇的怀抱。

到达现场后,他们才知道,原来晚会“排场那么大”,在能容纳几千人的体育场里进行。他们准备的节目之一,是一个11岁男孩的吉他独奏。范雯躲在后台,悄悄为他“捏把汗”。没想到“孩子表现特别好”。“虽然他根本不敢抬头看观众,可是没出一点儿错。”演出结束后,孩子的妈妈拉着范雯的手,一个劲儿道谢。“因为我们给了他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他妈妈一直在说,以后一定要再组织这样的活动啊!”

自己只做了“一件很小的事”,却得到了超出预期的肯定,范雯觉得“比偷偷给我塞5万元还开心”。

略显尴尬的“编外队员”

青年汇社工的日常工作看似平凡琐碎,其实要想做好,也不容易。当社工以来,范雯“get了很多新技能”,比如包饺子。北新桥街道辖区内著名的簋街,是一条小吃街,饭馆林立,有许多外来务工的流动青年。街道辖区还覆盖了东二环交通商务圈,拥有众多白领青年。逢年过节,许多“北漂”不回家,海巢HOT社区青年汇就会组织包饺子等活动。慢慢地,连“面需要醒都不知道”的范雯,已经熟练掌握了包饺子、包汤圆的技能。

最近,海巢HOT社区青年汇要组织做手工羊毛毡的活动,提前好几天,范雯就带着志愿者和实习生,在办公室里“戳”起来。“不管组织什么活动,我们都得先学会了”。她说,“青年汇社工都是‘万能勤杂工’”。

专职社工的工作让范晨觉得自己“像是在创业”。“在工作中,能看到自己一步步成长,团队也在一步步成长。”可是在外人看来,青年汇社工并不是一个“体面”的职业。经常有朋友发微信问范雯:“你还在居委会当大妈呢?”

“在香港,社工是很有身份地位的职业,他们的专业技能也十分丰富。”范晨说,“可是现在在北京,社工的身份好像还不是很被认同,大家普遍觉得社工很‘惨’。”

的确,目前,青年汇社工还是一个较为尴尬的身份。东城区朝阳门街道胡同文化馆青年汇专职社工陈云岚对此深有体会。“我们身处政府部门,却又属于编外人员。因此,大家对待我们的态度和对待政府部门正式工作人员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她说,“政府公信力和可利用的资源是青年汇社工开展工作的优势,可是和一般事务所的社工相比,许多硬性工作任务又会影响自己做想做的活动。”

不过,陈云岚对社工这一职业的未来满怀期待,“我也碰到过一些做得很出色的社工,他们的收入水平也不错。况且任何新事物的起步都会经历一个比较辛苦的阶段,社会对我们的了解还很有限,也需要我们通过自己的工作,去为自己做宣传和推广”。

基于个中原因,目前,北京社区青年汇专职社工队伍建设过程中,的确存在社工流失率偏高、社工职业认同感缺失、社工专业化水平偏低、督导体系尚不健全等问题。对此,团北京市委也在积极探索解决办法。未来,团北京市委将在加强社会工作实务能力培训、完善职业体系建设、丰富激励保障内容、建立督导标准化体系等方面继续加大力度,着力推动北京青少年社会工作协会和各社工事务所的规范化发展,发挥协会和事务所在行业推动、人员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推动青年汇社工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进程。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