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村妇女到乡村社工的蜕变—芦山人的新生活

朱虹 2014-11-04 15:25   新华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清仁乡仁加村的李传俊原来是一个只喜欢打麻将的农村妇女,偶尔外出务工。“4·20地震”后更加不愿意离开家乡,但一年时间,她完成了一个农村妇女到乡村社工的转变。

LOCAL201411041024000553373689646

李传俊探望社区老人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清仁乡仁加村的李传俊原来是一个只喜欢打麻将的农村妇女,偶尔外出务工。“4·20地震”后更加不愿意离开家乡,但一年时间,她完成了一个农村妇女到乡村社工的转变。

“白天带领乡里乡亲奔生计,晚上给他们放电影。”李传俊说一年前,这个念头没有过。如今,她成了村里的农业领袖,正在申报由公益基金资助的“魔芋种植合作社”生计项目。

将时间从麻将桌到了电脑桌

和所有的四川人一样,李传俊喜欢和村里的朋友们打打小麻将。务工时节外出打工挣钱,但为了照顾家她并不会常年在外。

“那时候挣点钱自己花销,打点小麻将心里踏实。”说到这,李传俊不好意思地说,以前真的没想过除了这些还能做些啥。地震后,自己更加不愿意离开家乡了。也是这时候,她开始接触到社工组织。

“4·20地震后,来到清仁乡仁加村的公益服务组织住在了李传俊家过渡房的隔壁,在招募乡村社工的过程中,李传俊成了第一批接受本地社工培训项目的成员,她坦言,刚开始既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会以帮助别人为生,培训后也不知道能做什么。

李传俊说,对于当地的居民来说震后除了安顿生活,重新建立生计来源是迫切的需求。所以当她和志愿者做一些娱乐性服务活动时,老百姓的参与度并不高。

“在相处的过程中,最初是有很多挫败感的。”但一段时间后,她心里就意识到作为当地人,应该为老人和小孩做些事。

于是,李传俊报名参加了公益服务项目在扶持当地生计方面的培训课。“生计水平提高了,乡亲们才会更好的参加社区活动。”从看别人的项目策划和项目报告,到自己完成季度报告,经过了漫长的学习过程。她告诉记者,基本的电脑办公软件操作,如今已经不那么难了。

今年,李传俊以发起人的名义向中国扶贫基金会递交了2015年“魔芋种植合作社”生计项目,鼓励当地其他农户一起参与,成立魔芋种植互助小组。为了说服乡亲们参社,她做了科学的市场调研,上网搜寻了相关资料,包括魔芋的经济价值、市场需求和产后销路。

“只要家里生计搞上去了,有了收入来源,大家不用外出打工。”李传俊说,在农村只有农产品的收入提高了,才真正满足了当地老百姓的需求。

不仅如此,她和愿意加入的乡亲们还约定,自己掏三分之一的种子钱,鼓励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剩下由基金会扶持占比三分之二种子钱,等项目挣了钱再还回去。

据悉,该项目将通过推动社区互助小组发展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带领和组织农户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魔芋种植产业,同时开发市场销售渠道,提高农户经济收入水平,最后实现该项目在当地社区的可持续生计发展,促进当地灾后经济重建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发展。

“大家对社工没有概念,但有感情”

记者在与李传俊的谈话中,感受到了乡村社工这个身份的转变带给她生活的改变。

采访当晚,李传俊正在给村里的老人们放电影。“以前这些都是没有的,现在很多留守老人觉得晚上有个地方去了。”她说自己的生活变了,服务于村里的老人、孩子是快乐的,更重要的是社区里所有人的生活都有了改变。

“一年了,其实大家对社工没有概念,但有感情。”李传俊说村里很多人说不上什么是社工,也不知道有以这种生活方式为生的人。但是,希望这些志愿者可以留下来,一直陪伴大家生活。

这个让村民们留恋的公益项目叫“成都心家园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属于2013年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的“美丽乡村·公益同行——NGO合作社区发展计划”,是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地震灾区16个公益项目中的其中一个项目。

中国扶贫基金会项目合作部主任助理王毅告诉人民网记者:“‘美丽乡村·公益同行——NGO合作社区发展计划’,旨在通过项目创新、乡村人才培育,乡村基层公益组织孵化,为推动社会、行业、乡村共同发展而持续努力。”

“我们在灾区有一些扶贫的模式,但只是作为国家扶贫和社会扶贫的补充。我们更专注于某一个社区,比如服务于老人、妇女和儿童的生活、生计问题,让一些以扶贫济困为使命的社区组织为他们做服务,共同探索社区扶贫新模式,进而找到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王毅说,在未来的探索和发展过程中,希望可以做的更多。

2015年灾区将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关于中国扶贫基金会扶持的项目规划和资金计划,相关负责人称,因当地发展需求变化,援助方式会依照双方的发展需求而调整。由于目前的合作项目都非常出色,愿意持续的给予支持。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