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江头街道:社工带志愿者 带出“专业范”(2)

2014-06-27 11:04   厦门日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2010年,吕岭社区成立了志愿者服务工作站,按照相关标准建立志愿者招募、登记、考核、激励、管理制度。2011年,社区和厦门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及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合作,逐渐由社区社会工作人员分管志愿服务站,建立社工和志愿者联动机制,探索出“社工带志愿者”模式。

社工培训志愿者  服务更专业

“老师,有些老人不配合我们怎么办?”在一次谈话中,小陈向霞辉老年社会服务中心的社工说出了自己的困惑。吕岭社区举办的老人泡茶会已经开展过一两次活动了,但是效果不太理想,大家的积极性不高。社工在对活动进行观察评估之后,开解了小陈:“在接受志愿者帮助时,有些老人个性沉默,不一定会有热情回应,这是正常现象。”

随后,社工给了小陈一些做老人志愿服务的建议与注意事项。几次下来,小陈和队伍的其他成员自信心不断提高,活动开展越来越顺利,到后来与老人们打成了一片。

小陈的经历是吕岭社区对志愿者骨干进行督导及专业培训的一个例子。自从探索“社工带志愿者”模式以来,吕岭社区进行了志愿服务制度的优化——在志愿者培养方面,通过专业社工,对志愿者进行科学管理和潜能开发。

作为社区志愿者管理和培训的核心,吕岭社区秉承的思路是专业培养、志愿者督导、社区福利相结合,尤其是志愿者督导,已经成为社区一大特色。社区与厦门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及专业社工机构霞辉老年社会服务中心合作,对志愿者骨干进行督导,在服务开展、情感、与社区关系方面予以支持。

此外,社区还开展常态志愿者培训,包括志愿者“入职”基础知识培训、活动前培训、志愿者专长(专业)培训。社工更以“成长和责任”为目标,开发其潜能,促进志愿者自身责任感的提升。

社工指导志愿服务  活动更丰富

吴阿婆近来越来越开朗了。不少人都发现,老人家笑得比以前多了,更有精气神了。“阿婆现在可忙呢,几天就往社区跑,参加好多活动。”街坊邻居们道出了吴阿婆精神焕发的秘密。

吴阿婆今年70多岁,是一个空巢老人。她不会说普通话,只听得懂闽南语,平时与别人交流都成问题。过去,社区开设了闽南语读报角,由志愿者为老人们读书读报,每个月三次。寂寞的吴阿婆每次都去,而平日里,阿婆只能守着一天几个小时的海峡卫视闽南语节目打发时间,日子有些乏味。而最近,社区的志愿者活动一下子多了起来。每周二,社区养生堂开讲,专业的护理人员和志愿者传授老人们缓解风湿疼痛的小妙招,手把手教老人做保健操;周六,社区老人一起来泡茶,在志愿者的引导下,老人们观看闽南语节目,玩小时候玩过的游戏,吴阿婆还在志愿者的鼓励下第一次拿起了画笔。

建立“社工带志愿者”模式之后,让吕岭社区居民感受到的另一变化是,社区的志愿者活动更丰富、更有趣,也更专业了。志愿者小蔡说,在 专业社工的帮助下,  吕岭社区的志愿者服务站根据不同居民的需求设计了 “快乐小海豚伙伴营”、“爱问知识乐园”、“党员1+1”、“大手牵小手·向日葵爱心家园”等系列活动,不仅如此,引入社工后,志愿服务站在志愿服务程序、服务整体设计上都做了改善。

记者了解到,通过多次“社工带义工”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站总结出服务程序“五步走”,即“需求评估—活动设计—活动组织—效果评估—活动总结”。其中特别重视需求评估和效果评估,就像吴阿婆参加的志愿者活动,全程都有社工在一旁记录、指导,做到服务立足于需求,活动成效明确,服务效果累积。

上一页 1 2下一页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