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社工视角”看“弱势群体的自助”

肖飞龙 2021-07-05 10:37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社会工作行业有个理念叫“助人自助”,它是指“社会工作者致力于对求助者心灵的一种支持,帮助求救者“自救自助、自主人生”的过程,是社会工作者本着坚信求助者的领悟力、自决力和创造性,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一个过程。

一、“戒毒者”

社会工作行业有个理念叫“助人自助”,它是指“社会工作者致力于对求助者心灵的一种支持,帮助求救者“自救自助、自主人生”的过程,是社会工作者本着坚信求助者的领悟力、自决力和创造性,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一个过程。其原则是,不求教训他人,而求开导他人,不是包办代替,而是减少求助者的依赖性,增强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启发他们用自己的意志,自主决策,使求助者从“由他助”转向“自助自主”,做掌握自己幸福命运的主人。”(此定义摘自“百度百科”)

偶然间看到某位行业资深老师在他的朋友圈分享了一个视频链接,标题为“一个戒毒者的自白”,有趣的是这位戒毒者是禁毒社工,视频里他自述了他是如何从一个吸毒者变成戒毒者,最后再蜕变成禁毒社工的经历,视频尾声主持人有一句话触动了我,她说“有些路要用脚走,有些路要用心走。”在我看来(优势视角),这位戒毒者的蜕变,其背后最大的推动力并非只有禁毒社工的铺导,他自己才是最大的“帮手”。

我们知道,戒毒,最大的对手还是自己,正所谓“毒瘾可断,心瘾难除”,这个戒毒决心的树立,除了身边的亲人、朋友和禁毒社工的推动,还需要自身的“意识觉醒”,真正从“心”出发。虽然戒毒过程很艰难,但能通过自己的坚持和恒心且愿意主动改变现状的话,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自助”过程,这个“自助”的形成,我的理解是前期通过禁毒社工的铺导让戒毒者形成“自动思维(自动化思考,其含义指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形成了某种相对固定的思考和行为模式,行动已经不需要经过大脑的思考,而是按照既有的模发出)”,其铺导方法可以从“知识、态度和行为”三个层面去引导。知识层面的引导可以让戒毒者从意识上去认识和学习禁毒知识,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态度层面的引导可以让戒毒者学会如何拒毒、防毒,掌握一些禁毒技巧;行为层面的引导可以让戒毒者通过持续学习和掌握到的禁毒知识(由禁毒社工通过链接学习资源的方法提供给其阅读),以“禁毒志愿者”的身份,协助禁毒社工走进社区进行禁毒宣传,其目的是让戒毒者带着已蜕变的自信和底气去面对社区居民,给他她们普及禁毒知识,增强禁毒意识,提升禁毒能力。(个人经验,仅供参考)

戒毒者一旦形成了这种“自动化思维”,有了正确的认知(如意识到吸毒的危害性等),那自然他的情绪和行为就会是正确的(引用“认知行为理论”的观点)。视频中的戒毒者也讲到了他成功戒毒(正向的自动化思维形成的结果)后通过禁毒社工的邀请下开始尝试从事公益慈善行业(由“禁毒志愿者”转变成“禁毒社工”),这就是正确认知的形成之后所引发的正确行为。禁毒社工的介入(如辅导、引导、鼓励、支持、接纳、尊重、非评判等),启发戒毒者用自己的意志,自主决策,使受助者从“由他助”转向“自助自主”,这个服务体验是非常美妙的,你让我走进你的生活,你愿意相信我能陪你走过一段路,在这段路上面,大家彼此去见证很多改变的东西,如各自的成长、转变和人生轨迹等。

“社会工作”是一份职业,它让我明白了人与人的相遇,最美好的事情,就是我(服务对象)愿意你(社工)走进我的生活 ,并与你分享我的痛苦和快乐,一同见证我们走过的岁月与时光。“社会工作者”是理想主义者,当然是希望社会能更加美好、和谐和公正,这虽然是一种愿景,但我憧憬着、期待着、盼望着,当愿景成为了现实,那社工就“消失”了。

二、“尿毒症患者”

说起“尿毒症”,相信大家会“谈虎色变”,那什么是“尿毒症”?我们先从定义上去认识它:

“慢性肾衰竭”是指各种肾脏病导致肾脏功能渐进性不可逆性减退,直至功能丧失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所组成的临床综合症,简称慢性肾衰。慢性肾衰的终末期即为人们常说的尿毒症。尿毒症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各种晚期的肾脏病共有的临床综合症,是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入终末阶段时出现的一系列临床表现所组成的综合症。(此信息摘自“百度百科”)

其实我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写这个话题,因为这个话题也涉及到我的家人,但是偶然间我看到一篇标题为“社工眼中的服务对象:乐天派的透析人生”(作者:医务社工刘娟)的文章,其内容里有一句话触动了我,这句话是她的案主(服务对象)骆叔叔说的,他说“活着就要让每一天都活得有意义”,就是这句话启发了我,让我鼓起勇气尝试用“社工视角”去写这类群体,从何写起呢?那我就以我母亲患病的经历作为一个群体代表来阐述,仅供参考。

我母亲是在2015年被查出患有“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的,医生表示她需要长年接受定时(每周二次,一次约3-4小时)的血液透析治疗来维持生命周期。当时我们全家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犹如“晴天霹雳”般的感受,特别是母亲,当时的她是处于精神崩溃的状态(人在情境中的表现),除了哭,就是不停地说想马上结束生命的话,而且她了解到接下来她要面临的是一个长期的、痛苦的系列治疗过程,期间也会产生大笔的治疗费用,故此她甚至想拒绝血液透析的治疗方式,那个时侯,她整个人的状态就是“自暴自弃”、“无理取闹”。

以现在我是社工的角色用同理心去理解她当时的感受,会发现到这种不良情绪状态背后是承载着她的精神压力和错误认知。她认为她成为了我和父亲的“经济负担”、“累赘”等,所以当时的她才会产生轻生的念头,当然这种想法肯定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个“富贵病”是有治疗方法的(其一是血液透析;其二是肾脏移植)。那我妈妈在这种环境下是怎么突破心理障碍(产生各种不良情绪)的?如今成为社工的我想到了行业知识里的关键词,如“社会支持理论”、“妇女赋权”等。

“社会支持理论”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一种陪伴),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依据该理论的观点,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回想起我母亲那个时候虽然因为患病产生了各种消极情绪,负能量“爆表”,再加上当时的家庭经济环境也向她发出了“挑战书”,但是她不是“孤军奋战”,她其实是具有一定的“支持网络”,比如:家庭网络,我和父亲的陪伴就是对她的一种支持,她在接受透析治疗期间,我们会给予她情绪上的支持,经常疏导她焦虑、不安和沮丧(透析完之后产生的精神压力),让她在这种环境里产生的无力感能得到帮助。

引用“妇女赋权”的方法,在“意识觉醒”层面,我们作为她的家人一直不断地给她正向的精神支持,通过鼓励、肯定、教育等方式慢慢增进她的自信心,提升她的个人存在价值感,让她对“生命”的意义有一个新的认知(如活着就要让每一天都活得有意义)。我父亲每天坚持陪她到户外走动、散步、聊天(讲笑话逗她乐等),这其实是体现了夫妻关系的良性调适作用(一种支持的力量);亲子关系的调适就表现在我会定期不定时地给予她精神层面上的开导,特别是当她产生了负面情绪时,我会引导她往积极方面去靠拢,比如我会给她讲述晚期癌症(恶性)患者如何坚强面对死亡的考验等事例,进而促使她从消极情绪里过渡到积极情绪里,让她意识到要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疾病痛苦所带来的“挑战”。

社会网络也在支持着她积极面对,如医院的主治医生、护士都在发挥着积极作用。虽然我母亲所处的治疗医院里目前没有“医务社工”的角色存在,但是据我的观察和了解她的主治医生马主任和护士们其实都在发挥着“医务社工”的角色职责,她们协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病情与治疗计划,在平时马主任会通过电话、微信、面对面等交流方式鼓励我母亲积极配合治疗,进而增强她的治疗信心。在我看来,即使医院环境里没有“医务社工”牵头组织开展“肾友小组”活动,但在医生、护士们悉心照料的推动下,我母亲会主动去认识其它肾友,跟他她们交流、沟通,由此获得病友团体的社会支持,我想这就是母亲的一种自助表现。

如今,我母亲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已到第六个年头了,虽然她体型日渐消瘦(患病前是肥胖),但个人形象的变化并没有影响她继续以乐观、坚强的心态去面对疾病和透析后带来的痛苦给予她的“挑战”,她现在似乎对生与死看得很淡,就像医务社工刘娟的案主骆叔叔说的“人,早死晚死都是会死的,透析让我能继续活着就已经足够了,既然活着就要让每一天都活得有意义”。我们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决定生命的广度和深度,在疾病面前看淡生死,乐观的生活,不正是能够在生命历程中留下让生命的魅力生生不息的足迹和探索生命的广度和深度的答案吗?我母亲的“社会支持网络”,就是一种“生命影响生命”的体现,这个过程就是一种美好的足迹!

  • 关键字
  • 社工
  • 责编:孙彩丹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