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省海盐县积极探索“社工+信访”的工作模式,引入社会工作参与矛盾化解,受到政府、社会、公众的接纳和认可,为更好地开展新时代信访工作融入了专业力量。
“感谢社工,我想通了,我还有孩子,今后的日子我要多为他做些事情。” 因为丈夫在上班途中意外离世,赔偿无法达到预期,何梅(化名)走上了漫漫信访路。经过社工的专业服务和疏导,她放下心中执念开始了新生活。近年来,浙江省海盐县积极创新工作方法,以“社工+信访”形式更好地应对新时代信访工作需要,取得了初步成效。
社工入驻,解开群众心理疙瘩
2019年9月28日,海盐县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信访超市)挂牌成立,通过资源整合,将县综治中心、人民来访接待中心等11个中心(平台)整合为“一个中心”,做优“一窗受理”,吸纳包含专业社工在内的骨干组建了人民调解专家库,实现23个部门的专业力量联动。其中,信访心理服务由社工主导,通过接待上访人员、接听热线电话、面对面心理辅导、工作人员团体辅导、讲座培训等方式,每周5天实施驻点服务。目前该服务已受理事项10263批16090人,一次性化解率达91.5%。信访社工项目团队不参与政府的任何行政性工作,保持第三方角色,秉持中立的价值伦理调查信访群众的诉求情况等,结合其实际需求提供专业的个案服务、社区宣传服务,运用同理心、增权赋能理论、优势视角理论等专业技巧和理论,与信访对象建立信任关系,解开了像何梅这样的信访户心里的“疙瘩”。
社区融合,建立社会支持体系
“1+1+1”是海盐社工项目化推进信访工作的基础,即1个服务项目、1名专职社工、1名志愿者。在专业服务的持续介入下,信访对象能够更清楚地表达诉求,从而为解决矛盾奠定基础。
章华(化名)是第一批到海盐的三峡移民,2017年以来,多次因房子搬迁补偿金问题上访。社工对包括章华在内的移民群体进行了诉求排摸,发现他们普遍存在生活不适应、不融入的状况,社会支持薄弱,是潜在的不安定因素。结合三峡移民文化特色、海盐本土文化特色等,社工举办了各类具有三峡风俗、本土特色的活动,增进三峡移民与当地居民之间的交流。这些活动看似平常,却打破了信访者原有的“生活怪圈”,使其体验到不同的生活乐趣和成就感。活动期间,章华还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活动策划、物资采购等,逐步成长为当地移民服务的骨干志愿者。
除了章华这样的移民群体,大多数信访者也往往一门心思上访,与社区隔离,打乱了正常生活。在服务过程中,社工特别尊重信访者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积极引导和鼓励他们参与社区活动,融入社区生活,为其构建新的社会支持网络,帮助其调整心态,开阔视野,学会多视角分析解决问题,避免钻牛角尖,将上访作为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
助力“造血”,消除矛盾根源
两年前因病致贫,阿军成了“信访人”。在提供政策解释、依法依规解决困难外,社工一直持续跟进,依托“暖巢行动”项目、慈善精准帮扶项目等,帮助其解决医疗费用难题,增加家庭收入,化解了矛盾。
信访者往往是贫困的综合体,解决了贫困问题也就铲除了信访的根源。海盐县构建起“1+9”的公益慈善(精准帮扶)组织体系,实施“1+3+X”的帮扶机制,即社工通过服务项目,将传统慈善、现代公益、“输血型”家庭(信访户)相结合,培育X类创业致富能手,因地制宜推进“造血扶贫”,助力信访工作。
针对信访者的实际情况,社工链接社会资源,为信访者改造家庭居住环境,重塑生活自信;对接企业资源、进行就业培训、提供就业信息等,将帮扶“需求”和“供给”有效对接,解决信访者家庭的经济收入问题。许多信访者从被救助者转变为助人者,成为社工机构的活跃志愿者,积极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
海盐县通过“社工+”项目化运作,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不断发挥作用,实现了社工服务与信访调解工作优势互补,为化解信访矛盾奠定了实践基础。(王平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