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社工姐姐,是留守儿童成长路上的“灯塔”

2019-10-29 09:35   新华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对于留守儿童,在“青少年之家”的课堂上,社工姐姐们犹如“灯塔”,照亮他们的内心,为他们带来关爱与呵护,引导他们的梦想,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微信图片_20191029093120

对于留守儿童,在“青少年之家”的课堂上,社工姐姐们犹如“灯塔”,照亮他们的内心,为他们带来关爱与呵护,引导他们的梦想,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微信图片_20191029093124

周二放学后,在重庆市永川区红炉镇周家院社区的活动室,“青少年之家”课堂即将开始,两位社工将讲授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公开课。听课的学生中,绝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在课前,社工刘沫淳正与孩子们互相熟悉。看到老师是和自己年龄相差不大的哥哥姐姐,孩子们少了些许拘谨。

微信图片_20191029093143

为上好这堂课,刘沫淳和同事刘宴麟准备了不少时间。她俩都是西部计划志愿者,当其他志愿者选择支教、支医、支农时,她们考取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资格证,成为了专业社工。他们来到了重庆永川,成为永川团委创办的“青少年之家”的志愿服务者。

微信图片_20191029093149

亲手制作道具、玩具,设计趣味游戏……几个小时的课程,备课却往往需要耗费数倍时间。在这期间,社工们需反复确认活动方案,排练活动细节。在这份需要长期与孩子打交道的工作中,她们也常常把自己变成“孩子”,从孩子的角度思考要讲些什么、怎么讲好这堂课。

微信图片_20191029093215

“青少年之家”不是课外补习班,也不同于以往社区里的“4点半课堂”。2019年,永川区购买了青益志愿者协会社工服务,选派社工、志愿者到青少年之家工作。相较于辅导孩子们的功课,他们更多的是给社区的孩子们带来心理的关怀和价值观的引导。

微信图片_20191029093220

游戏互动、故事演绎、情景模拟、知识普及……在社工们别出心裁的教学设计中,青少年之家的课程从来都不缺少趣味与欢笑。这里的孩子们与哥哥姐姐们一起玩耍,交谈。对于他们而言,收获的不只是知识,更是温情满满的陪伴时光。

微信图片_20191029093223

孩子们认真听着课,眼中闪烁着光芒。在不少地区,对留守儿童物质上的保障已经解决。而精神层面的关爱,却易被忽视。稚嫩而纯真的年纪里,他们的欢笑需要有人分享,他们的困惑需要有人排解,他们的成长变化需要有人见证。在青少年之家,社工既是孩子们倾诉的朋友,也以“知心大姐姐”的形象引导他们成长。

微信图片_20191029093253

如今在永川,许多父母外出打工的地方不远。视频通话、语音聊天等方式让亲情有了更多表达的“端口”。经济发展也使很多留守儿童不再面临家境窘迫的问题——但梦想的倾听、烦恼的倾述,对孩子们来说却并非那么容易。

微信图片_20191029093256

老人们带大了一代孩子,对孙子孙女也倾注了爱与关心。但不可否认的是,信息的爆炸增长,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的日新月异,让教育的方式发生了改变,让孩子对未知世界的认知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使和下一代的沟通、引导也发生了变化,但留守农村的老人们,往往来不及跟上步伐,于是在与孩子生活中,不理解便自然出现,也让老人们在教育上,感到有心无力。

微信图片_20191029093301

年龄接近的社工们,则在孩子与家长们之间,搭起一座桥,为他们打开理解与认知的“窗口”。专业知识,让他们更懂得如何与孩子交朋友。在这里,社工将每一个小朋友看作独立的个体,与他们平等交流,满足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内心需求。

微信图片_20191029093310

爱玩、爱闹、爱新鲜,是每个孩子的天性。除了在室内上课,社工们也将课堂放到室外,带领孩子们在游戏笑闹中,有了更多认识新朋友的机会。“青少年之家”如同一个大家庭,让每一个孩子在这里找到温情与依靠。

当孩子们围着凳子奔跑,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时,刘宴麟也感到开心与感动。在她眼里,这些孩子单纯可爱,他们纯真的快乐是童年真正的美好。

微信图片_20191029093352

课程结束了,但关爱仍未止步。社工会继续对孩子们进行入户走访。对一些建档的孩子,社工将针对性地给予长期帮扶,关注他们的生活与成长。

微信图片_20191029093356

临走的时候,正在读二年级的李承睿叫住了老师,他说他今后想要当发明家,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刘宴麟摸着他的头鼓励他。与刘宴麟一样的“心灵使者”还有很多。他们潜入留守儿童心间,在孤独的黑夜里,犹如点点繁星,让梦中有人相随,让童年不再孤单。

  • 关键字
  • 社工
  • 责编:张燕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