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社会组织先进个人李翕然,社会工作是重"情"的实务

2019-05-24 09:22   北京社区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一边致力于社会组织发展与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一边参与实务工作,让李翕然越发感受到——社会工作是重“情”的实务:政府主管部门以情主导,用心服务;社会组织视情定策,瞄准需求与问题;社工介入先要“共情”,再授之以渔。

微信图片_20190524091941

李翕然(右一)在社工机构活动中为居民服务

李翕然,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工作系博士、副教授、系副主任,兼任通州区社会建设研究指导与评估中心主任,为该区多家社工事务所提供督导帮助。一边致力于社会组织发展与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一边参与实务工作,让李翕然越发感受到——社会工作是重“情”的实务:政府主管部门以情主导,用心服务;社会组织视情定策,瞄准需求与问题;社工介入先要“共情”,再授之以渔。

一次邂逅 优质土壤等到好“农夫”

时间退回到六年前,作为一名长期研究社会组织发展与社会工作的学者,李翕然清楚的知道,国内的社会工作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这就意味着,政府主管部门对社会工作和社会组织发展的态度,决定了这个领域发展的程度。

2013年的一天,李翕然前往通州区民政局调研,得知他长期关注社会工作和社会组织,在他身旁落座的一位通州区民政局工作人员对他发出了邀请:“李老师,您过几天有时间的话,能否跟我多聊一会儿?”这位工作人员,就是通州区民政局社会组织相关工作的科室负责人。

“第二天,我就如约去了民政局。经过与相关领导的接触、了解,我得知当时通州区的社会组织发展存在数量不足、专业性较差等问题,民政局非常重视这块工作,便希望我以专家的身份予以指导。”李翕然回忆,当时他被通州区民政局对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视态度所打动,“社会组织的发展,正需要这样良好的环境。”通州区民政局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他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在专业社会工作理论指导的帮助下,建立科学的社会组织评估指标体系,以此促进通州区社会组织向着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在政府全力支持的“绝佳气候”环境下,通州区的社会组织工作开启了新的篇章,李翕然也在这里为自己的实务落地找到了“试验场”。

弄清需求找对方法 没有做不好的项目

随着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拉开序幕,通州区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的农民拆迁上楼,特别是市政府所在的潞城镇,许多拆迁农民由平房到楼房,由农民转市民,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对这些居民文明素养的提升工作应该被摆上议事日程,当时的通州区民政局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点,局领导当即决定为这个服务领域引入社会组织。经走访调研,决定设立以移风易俗、提升文明素养为主题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李翕然说,这个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落地实施得到了潞城镇主管领导的支持。“在拆迁上楼的小区,尤其是还没有成立居委会的小区里,由社会工作机构介入开展移风易俗工作,在全国都是少见的,至少在北京是第一次。”

经潞城镇推荐,项目最终决定落地在离北京市政府新办公地址最近的古月家园小区。2017年5月的一天,李翕然作为专家指导与民政局工作人员和承接该项目的社工机构的社工去了古月家园找其中一个村委会的负责人商讨项目调研和落地事宜,但在说明来意之后,对方却婉拒了。“对方拒绝,可能是担心老百姓不接受,反而给自己带来麻烦。”李翕然建议社工机构改变策略,“先让社工到村里去多转,多走,多与村民聊天拉家常,寻找一个老百姓愿意接受的切入点。”

通过与村民的密切接触,社工发现村民对上楼后遇到危险的逃生等方面的话题更感兴趣。由此,社工机构决定以帮助居民排查安全隐患为切入点,首先开展了3场高楼安全知识讲座与知识竞赛,接着举办了一次社区消防与急救演练。这其中,自然而然地穿插了有关移风易俗与文明素养的内容。在取得百姓的认可甚至信任后,他们又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开展了“移风易俗”调查,掌握移风易俗的现状、问题和村民的看法,征求居民对移风易俗的建议,并据此整理出调研报告,为日后潞城镇出台《关于成立“红白理事会”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实施方案》奠定了基础。如今,这一方案已在潞城全面推广,移风易俗工作在潞城镇开花结果。

对这样的结果,李翕然并不意外。他始终强调,做社会工作一定要扎根到一线,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你的服务项目一定要来自老百姓,只要弄清真实需求,没有做不好的项目。”

“用生命影响生命”

其实,李翕然最早的工作方向并不是社会工作,而是项目管理。之所以被社会工作吸引,源于十多年前的一次实践课题。

当时,他在广东省东莞市的一个流动人口调研项目中,接触到一个“新莞人”子女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这个项目主要为了帮助解决东莞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身心发展、学习成长、社会化、人际交往等各方面遇到的问题,当地社工通过专业服务帮助这些孩子及家庭增能、参与发展、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增加他们生活的幸福感。”李翕然回忆,在当时到处都是“打工仔”“外来妹”等称呼的大环境下,仅仅是“新莞人”这一个“去标签化”的称谓,就让他对社工的专业性肃然起敬,也正是因为眼看着项目为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做出的帮助,李翕然决定调转方向,向社会工作领域进军。

在随后的理论学习中,李翕然对社会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社会工作起源于贫民救济和慈善事业,是一个充满人性关怀的专业,它告诉人们什么是真正的人性。”一次机缘巧合下,他接触到一家社工机构并成为了一名志愿者,为涉嫌打架、斗殴、扒窃等犯罪的未成年人做“合适成年人”志愿者,即在公检法讯问、提审、出庭等过程中,充当未成年人的临时监护人角色,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这期间,他跑熟了负责区域的公检法系统,为一时迷茫失足的孩子提供服务,帮助他们回归社会。“那时我真正意识到,理论是重要的支撑,但实务更能真切地帮到别人。”

李翕然感慨,作为社工,要“助人自助”,更要“自助助人”,要激发服务对象的内生动力,鼓励服务对象去尝试,授人以渔,才是合格的社工。“社工与服务对象的互动是双向的,社工在服务过程中影响服务对象改变,社工自身也因与服务对象的接触、互动而发生着改变。当服务对象在社工的帮助下走出困境、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以后,再投身志愿服务,去服务社会,去影响更多的人,这就是社会工作‘用生命影响生命’的力量。” 

社会工作是重“情”的实务

“重情”好理解,但“重”的是谁的“情”?李翕然强调,社会工作一定要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而不是社工自己的需要,“就像通州区很多社会组织的服务之所以得到认可,正是因为他们的工作是从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出发的。”

“近五年,通州区民政局全方位地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和机制,除了社会组织日常服务管理有条不紊,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也在不断创新,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的能力水平显著提高。现在,无论是社会福利、社会救助、还是婚姻登记等社会事务工作中,都有社会组织的身影,且得到了百姓的广泛认可。社会组织已经发展成为副中心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直接有效地促进了社会建设。”李翕然说,自己十分有幸为这份成绩贡献了一份智力。

李翕然如数家珍般介绍,在主管部门以人为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大环境下,通州区如今打造了区、街乡、社区三级社会组织孵化培育体系,形成了通州区社会组织孵化培育网络,注册社会工作机构由2013年的1家发展到现在的近90家。按照“打造品牌、聚焦品类、提升品质、赢得口碑”的思路,通州区还塑造了“爱延续”系列社会工作公益服务品牌项目,涌现了“等灯等灯”、困境儿童精准帮扶、失独家庭关爱、“点亮心灯——视障人士服务”等一大批公益服务品牌项目,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最近,在通州区委组织部的支持下,还成立了通州区民政局社会组织综合党委,打造了一系列社会组织党建品牌。”李翕然很看好未来通州区社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他感慨地说:“社会工作是重‘情’的专业,从政府主导到社会组织,再到社工个人,都要满怀感情做事。对服务对象来说,我们付出一点,可能就改变他的一生。也许我们只能帮助1%有需要的人,但对于服务对象来说,就是100%的帮助。”

采访最后,李翕然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在一处海滩上,遍地海星曝晒在强烈的阳光下,即将死去。一位散步的老人见到,想帮海星重回大海,但看到如此庞大的数量便放弃了。老人往前走,看到一个小女孩正在做他想做而未做的事,便问:“你一个人怎么可能捡完所有的海星,这么做有意义吗?”女孩答:“我知道我不可能捡完所有的海星,但我知道每捡起一只海星丢回海里,我就挽救了它的生命。”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