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下午,三灶社会创新谷,连续两天的暴雨渐渐逝去,一缕阳光穿云而出。
阳光打在王汉杰的脸上,他又将阳光照进他人心中。
王汉杰年纪不大,皮肤黝黑得“纯简”,说话却“很社会”。作为司法社工,社区矫正、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都是他的工作内容。最多时,王汉杰负责三灶的刑满释放人员,达到110人。
从业三年,他曾经帮助过刑满释放的单亲母亲重拾信心,也曾遇到过服刑人员的冷眼相对。现在的他越来越明白一个道理:“面对世界灰色的一面,更要学会积极面对,自己阳光了才能照亮别人”。
误打误撞 收获他人认可
1992年出生的王汉杰,就毕业于三灶草堂湾的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公共管理系社会工作专业——一个“听起来高深莫测,其实很接地气”的专业。
真正让他感受到这份工作意义所在,还是从实习开始。2015年底,王汉杰来到珠海晨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三灶的社区矫正工作。缓刑、拘役、管制和被裁定假释人员,就是他的服务对象。
“天鸽”过后 王汉杰走访安帮对象 了解受灾情况
“选择这个专业纯属误打误撞,真正开始工作后,才发现其中的意义”。王汉杰印象很深刻,初次到社区服刑人员家中走访,出乎他的意料,对方非但没有拒绝他,反而显示出欢迎和尊敬,一个劲的拉着他聊生活中的困难。而在随后的几次家访中,社区服刑人员也颇为接纳,特别乐于与他交流。
“这么一份工作,如果能坚持做好,的确会降低犯罪率。”王汉杰说,每天他除了例行查看社区服刑人员行踪外,还需要及时与社区服刑人员谈话,定期进行家访,随时了解这些人员的动态。
“不止是对他们进行硬性管理,而是一种朋友间的交流,了解生活中的困难并帮助他们,很可能一些人因为社工的帮助,就在违法犯罪的道路上悬崖勒马”。
到金海岸社区做谈话记录
阳光洒进生活 救助单亲母亲
不止是社会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安置,也逐渐成了王汉杰的工作重点。
2017年,王汉杰例行来到王小花(化名)家中。此前,王小花经营着自己的商铺,却因为不懂法,成了一宗合同诈骗案的从犯,被判处缓刑。因为有过犯罪历史,王小花的生活一下子回到了解放前。
生意没有了,丈夫也离开了家庭,唯独剩下没有经济来源的自己和两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正是上幼儿园的年龄,却也辍学在家。
王汉杰来到王小花的铁皮房中,印象非常深刻,家徒四壁,窘迫“写在了”王小花的脸上。
比经济上困境更大的,是精神上的困顿。有过犯罪记录,周边的人开始疏远王小花。而她自己也开始自卑,“总觉得周围的人用异样的眼光在看我,感觉很迷茫,好像被困住了”。
但王汉杰没有放弃。
他开导王小花,既然现在重获了自由,即使为了孩子,也要努力找一份工作,让生活重新开始。同时,王汉杰为王小花申请了司法临时救助,帮其申请到了救助金和生活必需品。
在此之后,每隔一两个月,王汉杰就会通过自己的渠道为王小花介绍工作,而每次推荐工作,也是一次谈心的过程。
虽然介绍的几份工作因为机缘巧合没有最终成功,但王小花却因为王汉杰不懈关心,逐渐感受到了社会的关心,重拾自信心。半年后,王小花自己找到了一份帮人看店的工作,每个月有了固定收入,小孩也因此上了幼儿园。
王汉杰到安帮对象家进行走访
内心要纯简 语言要“社会”
对刑满释放人员进行安置,最难的在于如何让安置对象接纳司法社工。
与社区矫正人员有所不同,刑满释放人员是已经执行完刑法的自由人,有权不接受社工的帮助。同时,一些刑满释放人员也担心社工上门家访,会使其曾经犯罪的历史贴上标签,所以不少人对司法社工颇为抗拒。
王汉杰刚从业时,就有三成刑满释放人员,直接在电话预约家访时,直言“不需要家访,不需要帮助”。
王汉杰到安帮对象家中做信息调查
“工作必须做下去,别人不理解,自己就得改进工作方法。”王汉杰说,随着经验的丰富,他自己也随着工作在成长,说话的方式也越来越“社会”。
从前,都是程序化的语言,如今则以朋友的口吻先与人交往,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我能帮你做什么”,成了沟通的口头禅。从前,王汉杰给人的感觉是语气生硬而稚嫩的“后生仔”,如今则成了与帮助对象朋友相称的“社会人”。
除了沟通方式,工作方法也要改进。一些刑满释放人员不喜欢当场做文字记录,王汉杰就将对话牢记于心,结束一天的工作再将文字补充记录,加班是“家常便饭”。
如今,超过八成以上的刑满安置人员,接到王汉杰电话,都会痛快的答应家访的要求。
王汉杰到小区中走访
“社工是一份以帮助他人为职业的工作,我希望这份工作越来越阳光,也越来越专业。”王汉杰说,他热爱社工工作,也希望这份工作能赢得更多人的认可。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