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山东青年政治学院2016级社会工作专业的一名大三学生,与身边的同学不同,我并没有奔跑在考研、考公的路上,而是在社会服务的道路上向着我的筑残梦前进着。究其原因,那要追溯到2016年10月17日我的19岁生日那天,我作为一名志愿者加入到济南山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暖.天使”社区残疾人家庭社会工作服务计划。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成为了为一名视力一级残疾的中年男性提供长期入户探访服务的志愿者,我的大学生活开始变得与众不同,我的筑残梦应运而生。
一、一腔热血建关系
刚上大学的我初来乍到,还没有系统地学习专业理论、助人方法,对于社会工作也仅仅停留在自己填报志愿时,咨询“度娘”后产生的学习兴趣罢了。现在让我接触一个在此之前从未接触过的群体,我很兴奋又很紧张,我不知道自己这样一个啥都不懂的“社工”能够给案主什么样的感受,凭着青年的一腔热血与对专业的信仰,我在懵懂中踏上了残障服务之路。
可能是上天眷顾吧,人生遇到的第一位案主为人和善、开放健谈,这消除了我在会面前的顾虑与担忧,为此后的探访过程中,我能够即时对个人言语、情绪进行反思创造了良好的先决条件。由于彼此的不熟悉,我们的会面从互相介绍自我开始,我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充满好奇、虚心听取长者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形象。通过每一次的好奇询问、专注倾听的方式,在半年的时光里,我对我的案主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残疾成因、家庭关系、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个人优势等)。我开始渐渐向案主提及我学的专业是什么、我为什么来到这里、我将在这里做什么、我将怎么做等,我的身份在案主的心里发生着潜移默化地转变,他慢慢了解了我们的服务,并对我的专业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与兴趣,案主逐渐认可并接受了社工的价值观,这直接促成了后来个别化手工坊的开展。
二、深思熟虑激潜能
那一次的手工坊结合了案主日常生活无趣的现状、案主喜欢尝试新挑战的个性特点,在我与案主的共同策划后,最终选取了案主认为最具挑战性、最难以想象的折纸手工作为手工坊内容。
我在学校对接了1名手工志愿者后,于2017年4月6日-4月13日在案主家中为案主开展了两期手工坊。两期手工坊中,案主利用手指对纸张的感知获取下一步折叠的线索,及时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与志愿者密切交流,然后进行自我的再探索。这个过程使得我对案主的优势有了新的发觉:敏锐的感知力、严谨的逻辑思维、高效交互信息的能力...案主不仅惊奇地发现自己摸了10多年机械设备的手居然真的能够玩转折纸(两期作品皆一次成功),并且通过将折出的作品进行批量化地折叠巩固,赠送给下班回家辛苦劳累的妻子,夫妻二人收获了满满的价值感与幸福感,升温了双方感情。
三、日积月累筑经验
在对案主开展长达2年的入户探访服务中,我对社工为人的服务有了自己的体会与理解。我认为人与人关系得以稳定的核心是彼此之间的真诚,每个社工需用属于自己纯朴与真诚,在每一次入户时、在每一次与案主交流中,去关注、体会案主的每一次回馈、每一个语气、每一个眼神中传递的情绪与感受,锻炼情境应变能力,做到服务设计以“案需出发”、服务实施以“案需推动”、服务评估以“案需为本”,实现服务内容的日益优化。
此外,当年轻一代的一线社工或社工学生为中老年群体开展服务,尤其是初次会面建立关系时,我有一些感想与大家分享。“人情社会”是我国社会的个性特征,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更注重情感的链接,尤其是中老年人,他们更喜欢传统长辈与晚辈身份的定位,更喜欢与晚辈以朋友相处,同时又不失对其进行照顾和教导。这启示年轻的社工人要以谦卑的姿态,尊重中老年长辈身份需要的满足,与中老年为友,在“朋友关系”的日常交流中,发觉案主需求、引导交互探讨、共制服务计划、开展个性服务、发展案主优势,形成个别化服务的良性循环。
以上便是我的专业成长历程,希望本文能够给在专业实践、社会服务的道路上迷茫不前的广大学子、社工同仁一点帮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