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故事|一个东北80后在四川的乡村社造梦

2017-04-28 09:26   中华社工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去年的今天,作为一名刚刚研究生毕业的东北人,我一个人拉着行李箱坐了两天一夜的火车,从哈尔滨来到成都寻找工作机会。当时的自己,想不到自己会从事社工行业,更想不到会在一个叫冉义的乡村开始自己的社工职业生涯。

一、初识社造

去年的今天,作为一名刚刚研究生毕业的东北人,我一个人拉着行李箱坐了两天一夜的火车,从哈尔滨来到成都寻找工作机会。当时的自己,想不到自己会从事社工行业,更想不到会在一个叫冉义的乡村开始自己的社工职业生涯。

刚加入朗力社工中心时,自己对工作上有许多不熟悉,但小伙伴们的热情帮助让我很快适应了工作,尤其在自己入职培训时,机构负责人分享的“助人自助”社工理念以及典型的个案、小组和社区案例让我理解了社工的真谛、坚定了做社工的信念。恰逢成都大力推行社区营造,自己也通过书籍及各种培训了解到什么是社区营造,及其在营造和谐、友爱、互助的温情共同体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不同专家学者对社造都有不同的理解,清华大学罗家德教授对社区营造的定义为:“社区营造就是要政府诱导、民间自发、NGO帮扶、是社区自组织、自治理、自发展,帮助解决社会福利,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提升社区的集体社会资本,达到社区自治理的目的。”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名誉教授夏铸九认为“社区营造就是社区培力和维权。”而维基百科给出的定义是“居住在同一地理范围内的居民,持续以集体的行为来处理其共同面对社区的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创造出共同的生活福祉,逐渐地,居民彼此之间以及居民与社区环境之间建立起紧密的社会联系,此过程即称为社区营造。”而我认为“社区营造就是一个漫长的造人过程,社工机构在服务过程中所做的一切最终只是归结为“变态”,这里的变态指的是改变或转变服务对象原来持有的态度。” 

二、结缘冉义

与冉义相识源于机构5月份派我去做一个关于邛崃冉义镇的居民需求调查。对一个刚到成都不久的东北人而言,根本不知道有一个在春季会开满油菜花海的叫冉义的地方,有关冉义的印象仅局限在它是隶属于邛崃的一个镇。

没有到冉义之前,自己无数次在脑海里幻想它的样子,很偏远、很破旧、很古老?当我真正来到这里的时候,才发现它有整齐明亮、川西风格的民居,有整洁宽敞的道路,有幽静的公园绿化带,有朴实无华的民风……是的,这里的居民很朴实,朴实到如果你对那里的人稍微关心一点,他们就会掏心窝子地对你。

在调研的半个月里,我每天穿梭在镇上的大街小巷,走访集镇中心、老镇、火星、英汉等小区,认真地记录所观、所想,和上百位居民进行聊天。起初,居民很排斥与我聊天,把我当成是搞传销的,但当自己说明来意之后,他们很愿意和我说一些实在的内容。例如,有一次我碰到了正在看孙子的宫阿姨,当她知道我的来意后,不仅主动填写了问卷,还和我聊起了自己家的困难。原来,宫阿姨一家一直租住在集镇中心,房子问题是阿姨最关心的问题,我认真地记录了阿姨的需求,并承诺会把问题反应给当地政府,希望能尽快解决阿姨的需求。这样的调研过程整整持续了半个多月,通过居民们反映的各种问题,我梳理了重点内容,并且以需求为导向设计了冉义镇社造的项目书。

三、社造始于走访

从项目申请到最终立项经过了几个月的时间,当我再一次踏上去往冉义的路途时,心里想着终于可以为当地居民做一点实在事情了。没有想的是,项目真正落地后的准备阶段确困难重重。

居民对我们的排斥加重了。第一次开展活动进行宣传时,我们做了很多海报,也通过社区走访等方式来达到宣传的目的,可大家却又像当初一样拿我们当传销分子,但凡要他们帮忙签字之类的,都会避之不及,调研期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任不复存在,同事们不理解居民们的排斥行为,我则在心里对自己说“没事,慢慢来,凡事开始都是这样的。”

初到一个地方,没有资源,根本做不了任何事情,所以最大的资源就是要尽快认识当地人。在走访过程中,有让我感动的地方,当我走到一处居民楼宣传时,看到有几位阿姨在绣鞋垫,其中的宫阿姨竟然会记得我,而且和我聊了很长时间,我说“我准备成立一个关于绣鞋垫的居民兴趣小组”,她说“如果你真能够成立的话,我肯定第一个报名参加。”听了宫阿姨的话,我真的很开心,觉得终于有人能够理解自己的工作了。

四、我与阿姨们的“母子情深”

仅一年的时间,我与一群上了年纪的阿姨们有了母子般的情谊。她们都上了年纪(因为她们的平均年龄要在60岁以上),她们都很朴实,她们总说“小冯,你的到来,真的是帮了我们大忙。”可我想说“文艺队的阿姨们啊,你们不是也成全了我呢?”

记得初识文艺队殷阿姨是在一个暖暖的午后,当时我很着急关于项目启动会上文艺表演的事情,这时殷阿姨到村里办事,社区李姐正好把我推荐给殷阿姨认识,阿姨说“我们是社区文艺队的,可以为你们项目免费表演,但要你先联系我们的会长。”说完,就把会长的电话给我,我本来抱着试试地态度拨通会长的电话,没想到对方很爽快地就答应了,后来才知道刘会长也是个很好说话的人,第一次活动表演之后,我就正式与文艺队的十几位阿姨结缘了。于是,接下来就我们的几次微会议活动,文艺队阿姨们从梳理她们队伍现状开始、到为自己的队伍起名字、设计队旗、设计徽章、筹备游园会活动、筹备红歌汇活动等,每一天都在进步,其中也有一些困惑(比如第一次开展游园会时的紧张以及人员安排不妥产生的活动秩序问题)。但是,最后看到的是阿姨们一点点在成长,则是让我最高兴的事。

五、社造让我认识了社区里的“闲人王大姐”

社造让我认识很多原本与自己生命不会产生联结的人,“闲人”王大姐就是其中一位。说她是“闲人”,其实,她每天都很忙,而且有多个身份:社区工作人员、队长、妇联干部等,对了现在还有个新身份:社区营造项目社区爱心走访志愿者。让我很感动的是,每次自己到冉义这边进行爱心走访时,都是王大姐亲自用电瓶车载着我去目的地,而且有的时候冒着大太阳、冒着大雨就出发了,在走访的过程中我认识了刘哥(化名),他独自一人赡养患有痴呆及行动不便的老母亲二十几年如一日,我曾经几次去过刘哥家里看望婆婆,当看到那破损不堪的老房以及瘦如材骨的婆婆时,我的眼睛不禁落泪,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在乡村做社造的决心。

六、社造让我期望“那些花”

社造开始之初,我便思考如何能够让村里的那些妇女找些事情做,也能让她们以后有就业、创业的技能,于是我想到了网上卖的很火的丝网花,这种花制作起来比较简单,但看起来又让人觉得很精致。项目刚开始时,我向居民介绍丝网花培训的时候,没有人愿意相信我,也没有人愿意报名,自己独立一人冒着寒风在广场上呆了近乎整个下午,就在自己要心灰意冷的时候,一个阿姨过来说:“我是来替我女儿报名的,她是幼儿园老师,不知道可不可以参加你们的培训?”我连忙说道:“当然可以。”就这样,我们的手工坊有了第一个学员,后来,我们的学员越来越多,第一次正式培训的时候就有50多人参加。连续几次培训过后,让我越来越期待“那些花儿”可以开放得更加绚丽多姿。

七、社造让人相信美好

转眼间,在冉义这个地方做乡村社造已近一年,我不敢说有多么大多么好的成效,因为社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台湾的社造之路已经经过十几年,但还一直在路上,而日本的社造更长久,甚至至今仍在探索。但是我坚信社造让人相信美好,因为这里的人已经在变化,他们的态度从开始的抵触到现在的愿意相信、愿意参与、愿意聆听,甚至会邀请你去家里做客,这就是社造的魅力所在,也完全体现了社造的宗旨-造人。

八、我眼中关于乡村社造的困惑

乡村社造与城市社造最大的区别在于需求定位的不同,所以如何找准乡村的需求是做乡村社造成功的基础,但是,目前自己在项目进展过程中,也会发现需求与项目目标不是很匹配,需要重新找准需求,重新设计内容,这一点真的令自己很困惑,有的时候自己无从下手,有的时候又豁然开朗,所以,今后在做乡村社造的时候还是要找准需求定位。

九、关于乡村社造的思考

自己做乡村社造将近一年,大多数的时间都在是与居民打交道,对乡村社造有了几点思考,一是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忍受寂寞的能力,因为乡村不比城市的繁华,所以做乡村社造一定要有扎根农村社区的精神,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居民;二是乡村社造有很多可以研究的点,并且乡村人的淳朴会让社造者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至少这点我是有很深刻的体会的。

十、未来乡村社造在路上

感谢机构主任对我的信任,让我有机会去到冉义;感谢文艺队阿姨们的信任与支持;感谢社区李姐对项目的协助;感谢“闲人”王大姐的陪伴;感谢冉义志愿者们的不遗余力;感谢我的“那些花儿”,是你们让我认识了冉义,爱上了它,并为之奉献,我将继续一如既往在乡村社造的路上走下去,直到“那些花儿”开满冉义。

作者简介:冯广源,1987年出生于辽宁,2015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2008年开始关注公益事业,曾参与北京OFS、思宇责任社会大学生支教计划等公益活动,现为成都市朗力社工中心项目主管,主要负责邛崃冉义社区营造项目点的项目管理及执行。

  • 关键字
  • 社工
  • 责编:张燕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