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志愿者:专业社工扶上马 孵化基地送一程

2014-09-05 10:08   中国青年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志愿者要么不做服务,要做的话就做些有用的。”看了眼对面“眼神特别认真”的学生志愿者,苏敏缓缓开口道。她是广东省惠州市名家工作室的专职社工,今天,团惠州市委特地为华罗庚中学的学生志愿者“牵线搭桥”,帮助他们向专业社工“取经”。

原题:惠州青年志愿者:专业社工“扶上马” 孵化基地“送一程”

专业社工成了志愿者的“导师”

一张不大的桌子,满满地坐了20来个穿着校服的中学生。其中一个学生挠挠头,有些苦恼地发问:“我们想去养老院、孤儿院做志愿服务,但是却不知道怎么联系,去探望那些老人和孩子需要注意什么,带什么样的礼物才合适?”

“志愿者要么不做服务,要做的话就做些有用的。”看了眼对面“眼神特别认真”的学生志愿者,苏敏缓缓开口道。她是广东省惠州市名家工作室的专职社工,今天,团惠州市委特地为华罗庚中学的学生志愿者“牵线搭桥”,帮助他们向专业社工“取经”。

苏敏不建议赠送食品给老人。她给这些学生志愿者讲起了例子,“你们送水果,可能有些老人有糖尿病不能吃,还有一些有高血压的老人,这些志愿者是很难统一的。”

稍顿片刻,这个社工专业出身的女孩给出了建议:“你们可以先致电咨询,甚至直接上门了解,了解他们有什么物资、设备是欠缺的。比如说微波炉、助听器等等,这可能更值得我们考虑。”

话音刚落,问题又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拉不到赞助怎么办”“青年志愿者协会将近80个人,可就那么几个骨干在干活儿,怎么调动其他志愿者的积极性?”……

整个一下午,苏敏和同事都忙着解答这些学生志愿者的问题,他们建议拉赞助的志愿者学会迎合目标公司的“口味”,多想想“赞助公司能在活动中受益什么?”他们给志愿者协会骨干出主意,在招新时设计“志愿者报名表”,了解每个志愿者的特长、服务意愿、个人期望,活动开展前听取志愿者的意见,让他们感觉“被重视”。

“收获良多”,华罗庚中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吴志勇连连赞叹,这个中学生志愿者直言“幸运”,“很多大学的志愿者都不一定能得到这么专业的指导。”华罗庚中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也当即决定,未来将派志愿者参与名家工作室的专业社工服务,全程学习。

在名家工作室,类似的“社工+志愿者”的交流活动不在少数。就在半个月前,也是在这个150平方米的房间里,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书记带着学校青协的指导老师和19名骨干,从城东的学校跑到城西的名家工作室,用一个多小时,向专业社工“导师”求教,气氛同样“热烈而融洽”。

全市28万名青年志愿者“触手可及”的名家工作室

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来名家工作室“取经”的志愿者已经不下百人,教师、高校学生、中学生,甚至是监狱干警和法官都来这儿寻找让“志愿服务更专业”的秘诀。

数据的背后正是团惠州市委“尝鲜”设立全国首家“社工+志愿者”名家工作室的初衷。

在团惠州市委书记张莉兰看来,社工是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职业助人者,他们具有系统化、科学化的工作方法和体系。而志愿者则拥有大爱奉献的精神和贴近实际的热情和干劲。双方各有优势、各有所需。因此,“如何整合社工的专业优势和志愿者的人力资源,更好地实现志愿服务的资源优化和对接,成了团惠州市委高度重视的关键工作。”针对全市志愿服务工作和社工工作的发展趋势,团惠州市委与广东省青年志愿者协会研究中心明确了推动“社工+志愿者”模式,提升青年志愿服务专业化的工作思路,并于今年3月,正式建立了被寄予“提高惠州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作用的“社工+志愿者”名家工作室。

专业化,成了名家工作室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志愿者的关键。中华志愿者协会社区委员会总督导、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会长谭建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校长李家华,北京志愿者服务研究会副秘书长辛华,这些“业界大牛”都被请到了惠州当地一个居民社区里的名家工作室,分别给志愿者授课。

一间几十平米的培训室,这些专家学者和志愿者几乎“零距离”,苏敏记得很清楚,每次讲座,几十个座位老早就被抢光了,“坐了一大半的居委会阿姨”。

张莉兰说,名家工作室是全市28万青年志愿者“触手可及的‘家。3名专业社工每周上班6天,除了接待来访的志愿者,他们还针对志愿者开展服务时常遇到的问题,以文字的形式回答,做成《志愿者手册》,赠送给全市的青年志愿者。

上一页 1 2下一页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