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万志愿者穿街过巷 关爱精神涌动南海社区

2014-01-09 11:45   南方报网—南方日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目前南海全区已有26万义工(志愿者),逾200名社工,他们每天在基层各个社区“穿街过巷”,这正是“家南海”重塑基层服务的一个显著成果。

在“家·南海”社会管理和城市建设之下,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资料图片

在“家·南海”社会管理和城市建设之下,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在桂城,10个人中就有1个是志愿者。 资料图片

在桂城,10人中就有1人是志愿者。

在南海关爱桂城创益中心,5岁的童童在“稚童空间”边玩边学;童童妈在“快乐厨房”与主妇们分享如何制作美食;童童爸则邀着老友一起玩“三国杀”,在义工和社工的服务中,一家人其乐融融……

目前南海全区已有26万义工(志愿者),逾200名社工,他们每天在基层各个社区“穿街过巷”,这正是“家南海”重塑基层服务的一个显著成果。

不仅如此,南海今后还有更多创新正在酝酿,例如到明年培育2000名社工,开办社区学院培育社区领袖,号召更多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等,其背后,正是南海为了走出一条引导基层自我服务,让政府购买服务与基层自我服务并举的新路径。

10个人中就有1个志愿者

在关爱桂城创益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是一群专业社工。2009年开始,桂城实施“关爱桂城”社会管理创新工程,目前已吸引了扬帆、启创、博睿等多家专业社工机构,以及为数众多的民间公益团体开展社区贴身服务,涉及居家养老、心理咨询、外来工子女教育等多个领域。

这样的服务并非单方面的供给。

在社工的组织下,一群热爱做菜的“煮”妇聚集在一起,一开始只是一起做菜聊天;随后,社工引导她们为社区发展建言献策;最后,社工再引导她们发挥自己所长,参与到社区的关爱服务中,从而实现“助人自助”的目的。

“大家很踊跃参加社区开展的公益活动,将这里视为大家服务的平台,我们觉得很开心,其他居民也肯定我们。”“葵花缘”妇女组织骨干林妙霞说,如今组织里的成员都非常愿意参加公益慈善活动。

从以公益活动吸引居民参与,到引导居民加入志愿者行列,再到支持民间组织参加社区服务,“吸引—引导—支持”的模式正是桂城对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一种手段。

目前,桂城已成功培育近10个居民生活类组织、20多家社会服务组织和多个公益类团体,并长期开展志愿服务。另一方面,桂城还通过“社团+社工+义工”的志愿者队伍建设体系,对志愿服务长效化进行有效指引。

“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项目以后,由社工负责项目的策划与组织实施,义工来协助和参与执行。”桂城街道总工会主席、关爱桂城督导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张雪琴说,这一做法,实现了社工引领义工、义工带动各方进行社会服务及公益服务的良性循环。

数据显示,开展“关爱”建设以来,常住人口近60万的桂城,有志愿者近5万,各类志愿服务队108支,合计服务时数超过30万小时,也就是说,平均10个人中就有一个志愿者,每位市民可享受30分钟的志愿服务。

以港为师明年培养社工两千

这一串数字背后,是桂城志愿服务文化的长效机制,这个被人们简称为“1+3+1”模式中包含的“一个平台(关爱桂城创益中心)+三个体系(资源保障体系、队伍建设体系、制度支撑体系)+一个结合(社会管理创新与志愿服务结合)”结构,涵盖了政府、社团、企业多个层面的力量,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支撑起关爱文化。

“政府提供资金、场地设备和能力建设,重点扶持群众生活类、社会服务类、公益慈善类等志愿团体建设。”张雪琴说,创益中心以“社工+义工”联动方式,以社会工作专业机制推动志愿服务发展,又通过志愿服务发展促进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进程,实现“两工”“联动双赢、互补互惠、互动共进”。

在社会参与度提高后,针对志愿服务参差不齐等问题,桂城又适时推动志愿者成长激励机制。

被称为“义工加油站”的桂城社工学院在2012年6月有首批学员入学,学院通过邀请社会工作领域的专家学者,以主题演讲、互动问答、公益项目展示等形式,为党员、公职人员、基层干部、义工骨干、社会组织精英、企业领袖传授社会工作的知识和手法。

“社工学院以培训激励成长,又以成长提升服务,是志愿水平提升的助力器。”“老”义工、叠二社区党总支书记陈伟强说。

继成立佛山首个社工学院后,今年7月,“关爱桂城·党员社工服务中心”又正式投入使用,成为桂城党员“社工+义工”的发展基地和中枢中心,承接党员“社工+义工”培育、项目孵化、信息收集、服务体验等工作。

除了通过上述两个平台帮助基层党员掌握社工服务技巧外,桂城还鼓励基层党员参加社工职业水平考试,获取社工职业资格的相关认证。

在桂城等各镇街和南海区各项鼓励政策下,南海近年报考社工职业证的人数不断攀升,其中大多数为基层党员、干部。为了提升一线社工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并提高报考人员的考试通过率,南海还聘请内地和香港的知名专家,为考生提供初、中级社工考试的免费培训。

目前,南海已在香港旺角建立“社工人才实训基地”。接下来,还计划与国内高校合作,建立实践培训基地,培养更多专业社工人才。南海计划力争到2015年,培养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2000人。

社区领袖崛起引导社区自治

半岛花园位于大沥嘉怡社区,是个典型的外来人口聚集区,3000多名住户中七成以上来自天南海北。

2012年上半年,大沥酝酿着成立街坊会,街坊们一致推选热心的幼儿园舞蹈老师林劲为半岛花园街坊会会长。在她的带领下,半岛花园街坊会举办免费暑期夏令营,带孩子们到附近军营体验军训生活,到石门中学听名师讲课,在南海本地短途旅游。半岛花园成立老年人单车队,月月有活动,老年人义工巡逻队也组建起来。

不仅是在居民住宅小区,在外来商户、企业集聚的专业市场,社区领袖们也日益活跃。以大沥凯民茶博城为例,很多时候,茶博城副总经理陈敏华扮演着“百事通”的角色:茶商们除了找她办理计生证、暂住证、税务证明之外,连为病人找医生、为子女找学校,也都向她问计。

在嘉洲市场经营了数十年粮油店的肖桥辉,自从成为小区街坊会部长后,更成了社区“领头羊”,遇到治安、卫生等问题,街坊们习惯了“找辉哥”。

街坊会的成立,直接地推动了嘉怡社区和谐度提升。一份统计数据显示,半岛花园街坊会成立约一年后,小区治安案件下降了七成,居民对嘉怡社区的各类投诉下降为零。

不仅如此,社区精神也在其中得到培育,“熟人社区”正在成形。林劲回忆,在一次外出旅游活动中,有位长者途中不适,邻居立即放弃旅游送长者去医院、回家。随着街坊会举办越来越多的社区公益活动,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也提升,例如每逢节假日总有居民广发邀请函请邻居一起举办家庭聚会等活动。

随着基层社会管理方式不断创新,市民议事厅、街坊会、出租屋主联合会等基层社会组织在南海不断兴起,为了给活跃其中的社区领袖、社区精英提供更广阔更专业的成长平台,去年10月,南海民政部门和高校合办的“社区学院”在嘉怡社区应运而生。

学院开设有社区领袖、社区精英培训营,教授领袖素质管理培训、能力训练、精英目标理念导向课等课程,主要招生对象是社区青年、企业主或大学生。

南海区民政局常务副局长黄伟明介绍说,在社区学院的基础上,南海未来或将成立社区领袖学院,培养社区精英的活动组织策划能力等,带动更多号召力强的群众骨干参与到社区服务中。在社区领袖学院之后,南海还计划成立社区干部学院,全方位提升社区干部素质。

“在"家·南海"统筹社会管理和城市建设之下,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南海社工委专职副主任余海生说,随着社区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基层社区居民的“当家”意识被激活,南海基层治理模式也实现由政府单向决策向政民双向互动的转变。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