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社会工作者”期待全社会关注积极参与

2013-12-20 14:22   科技日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由于我国建立医务社会工作者组织的时间不长,2008年汶川地震第一次将社工形象推到社会大众眼前。医务社会工作者正在成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工的工作性质和服务内容还有待被全社会接受.

  “我国的整体医学模式已经达到了世界水平,但除疾病之外的人文关怀还远远不足,特别是医务社会工作者”,12月13日,在“2013年中国医院社会工作及志愿者服务工作研讨会暨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社会工作暨志愿者工作委员会第四届工作会议”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管理局副局长周军指出,“这一群体是医务工作的一个积极的补充,应该在政府指导、政策支持、行业推动、社会多方参与之下,为社会民众健康做出更多的贡献”。

  疾病治愈需要医疗和人文关怀

  医务社会工作者是指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知识与技术于医疗卫生机构,从心理及社会层面来评估并处理案主(病患)的问题,以医疗团队的一份子共同协助病患家属排出医疗过程中的障碍,不但使疾病早日痊愈,病患达到身心平衡,并使因疾病而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得到解决,同时促进社会民众之健康。

  一百年前,医务社会工作者最早出现在美国,在麻省工作了40年的医生理查德·卡波特认为,疾病不仅是生理上的,个人心理、社会及家庭因素也影响人们的健康,为此,他首次聘用了一位医护人员帮助病患缓解治疗和病痛带来的精神压力,以后逐渐形成团队服务,并强调关注病患个人,形成了个体化服务,即从明确个案问题、设计方案目标及实施策略、监督改进再到评估等,其中病人、家属和医务社会工作者均成为影响人文关怀及疾病治愈的重要环节。

  在美国,截至1999年,大约已有20万个个体服务计划团队出现,参与医务社会工作的人上百万,每年还在以20%的速度增长。在台湾,医务工作者在医院担任社会福利、医疗团队、社区健康、医院行政以及教育等等角色和工作。数据显示,2011年,台湾医疗机构中社工人员总数为1338人,在香港约500人,在国内,目前仅有近30家医院设立了医务社会工作部,而我国仅三级医院就有2000家,医务社工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绿马甲”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务

  目前,我国医院中医务社会工作者开展最多的是一些导医导诊、健康咨询、简单探访以及直接应急服务等内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是开展医务社会工作者服务较早的单位,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社会工作暨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陈红表示,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伦理模式转变,医院的服务也正在由临床医学为主模式向预防保健为重点转化。患者在诊疗过程中,迫切需要获得有助于身体健康的各种医学知识,了解疾病成因,加强保健,调整心理状态,配合治疗。为此,人民医院采用西方“阅读治疗”方法,在医师指导下,让患者有计划、有指导、有控制地阅读图书和其他文献,借以辅助医治疾病,特别是情绪、情感方面的紊乱病症。“自2010年启动阅读治疗服务以来,全院84%的科室参与,图书借阅量为2285本,有215位志愿者参加服务,累计服务时间达到1835小时。”陈红说,“有些骨伤病人住院时间长,行动又不便,有了阅读服务增强了科室文化,也改善了医患关系,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首肯”。

  亟待专业人士参与

  由于我国建立医务社会工作者组织的时间不长,2008年汶川地震第一次将社工形象推到社会大众眼前。据一项关于社工现状的调查显示,我国医务社会工作者专业人才匮乏,现有社工多是医生和护士专业转型而来,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社会服务内容训练,而来自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又缺少医学人文知识;尽管有少数学校有相应的专科培养,但大多数的医疗机构没有对应岗位,令毕业生无处就业。此外,从事医务社会工作的志愿者继续教育培训严重不足,容易因服务技巧和技能差异产生挫败感和迷茫感。因此,在医院中该以怎样的模式进行管理,还有待进一步的摸索和实践。

  “我们面临的最大困难一方面是社工的医疗专业知识欠缺,还有就是要帮助贫困病患者与社会资源对接,形成一个完整的服务链条”,陈红说,“尽管如此,医务社会工作者正在成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工的工作性质和服务内容还有待被全社会接受,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人参与。”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