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督导的自我“破碎”成长之路 | 社工课

雷名媛 2017-08-29 09:59   社工客微信公众号 投搞 打印 收藏

0

给个人和团体做督导的时候,我选择社工界最常用的优势视角。下面的图就是我督导的核心。

给个人和团体做督导的时候,我选择社工界最常用的优势视角。下面的图就是我督导的核心。

每个人或者团队是不同的桶,看社工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桶。当我选择富士康南宁科技园的两名项目社工作为我的督导对象的时候,我希望自己做到的是在完成工作的基础上,能够让她们有自由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那种“木桶”,做好木桶下那根支撑的柱子。

当进入广西民政厅社会工作处推动的第一批社会工作督导人才培养项目时,我开始几乎是“轰炸式”接受各个层次督导知识。然而我也并没有非常快速的吸收知识,而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在督导的实习中破碎自己,不断的回到我当初制定的“木桶”督导图中。我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破碎自己的过程,以下的“破碎功课”其实都是很常见很简单的,并不特别的见解,仅是分享自己的成长过程:

(1)接纳和承认自己的不足

破碎自己是很难受的,这种难受源于破碎自己,如果你觉得不仅仅是难受,而是到痛的地步,可能你做的不是破碎自己,而是贬低了自己,这是我在破碎自己的阶段体会:

当我刚开始尝试督导而不是“主管”这两名一线社工时,基于原先我理性的督导风格,之前是很少关注社工的个人动机和需求,因为我一直觉得“工作就是工作”,你“应该”主动完成自己的工作,“应该”不懂怎么做的时候就“主动”问我,每名社工“应该”对自己的负责。然而,我在参加广西第一批社工督导班后,开始尝试不同的督导理念,开始按照学到的理论去关注社工的个人动机和需求。

没错,这些“应该”让社工跟我开会时,很有压力感,然而压力不是唯一促使社工做事和学习的动力。我开始发现“应该”还有许多别的 “令人愉快的”动力。这里就存在我的防御机制,我觉察到不能接受自己的不足,需要面子的那个自己。

我开始破碎自己,在社工面前接纳和承认自己的不足,不断回到上图,以此图作为检视我的督导实习的每日功课。

(2)不去防止社工犯错

让社工成为想要成为的“木桶”,这个过程本身对机构而言是有成本的。

我在近10年的社工职业生涯中,常常看到社工提交的活动方案书有很多看似“愚蠢“的错误,有时候甚至并非是社工该做的活动,而是心理咨询师、课外辅导老师做的活动。以前我在做类似督导的工作时,我会从目标到细节与社工讨论。

现在我明白只要这些错误没有破坏社工的理念和伦理底线,即使对社工这个职业的认知和角色是混乱的,我也还是选择鼓励社工去做,告诉社工方案设计得好的点,回到”木桶”督导的图来。

其实,从机构发展来看,这种犯错误成本是值得的,也是每个机构必须承担的,而督导有责任把这种社工成长的“成本”控制到机构和项目可以“承担”的阈值里,并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

(3)与社工一起寻找更多的选择

以前我很多时候会聚焦在与社工找“为什么”不能完成工作进度上,然后每个人找出不少的原因,然后大家心满意足自己提出这么多原因,并提出改进方法。

我发现当社工的感受焦虑,工作进度停滞的时候,这些时候往往是社工不知道怎么做,更谈不上多找几个选择了。当一个人没有选择的时候,如果是我自己,也会感到绝望,何况是一线的社工。

然而寻找选择不是个简单的工作,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和洞见能力,一般的社工很难独立寻找到足够的、优质的选择,而是需要社工督导与自己或带着团队一起探寻。

在参加近一年的督导培训后,我遇见一个新的自己,因为我明白不断的破碎自己,自己成长了,才能成为支持社工探索和成为自己希望的那个“木桶”。

延伸资料:

2016年11月,广西民政厅社会工作处推动第一批社会工作督导人才培养对象赴穗学习,经过近一年的理论和实习训练,现在第一批广西社会工作督导培养对象进入结业阶段,大家正在紧锣密鼓地总结和提炼督导学习的经验。

社工课子专栏·督导手记,欢迎各位社工督导分享你的督导心得和案例~

  • 关键字
  • 社工
  • 责编:张燕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