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儿童—美国性侵者网络注册社区通知制度

2013-12-11 14:38   中国社会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未成年人性侵事件时有出现,不管是政府还是社工,无论采取什么措施,都很难完全避免惨剧。面对到期出狱的性侵者,未成年人应得到怎样的保护?美国政府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回家路上如往常一样查邮箱,发现了一张白底黑字的卡片,看起来比别的广告信件严肃很多。仔细一看,上面印着一名黑人男性的登记照,并注明了此照片的具体拍摄日期。卡片上有此人的基本信息和外形特征,包括姓名、生日、家庭住址、性别、年龄、种族、身高、体重、头发颜色、眼睛颜色、疤痕和文身等,同时还标注了他的危险等级,简略介绍了他以往的犯案情况,如何时何地对多大年龄的未成年人有哪种类型的性侵犯。

我在美国已经居住了4年,还是第一次收到这种卡片。正犹豫着是否需要拨打911报警,我又注意到卡片上有一行黑粗的大字:“Thisindividualisnotwantedbythepolice(此人并非被警方通缉)”。再认真研究一下剩余的卡片内容,明白了原来它是用来告知居民,有一名经过官方注册的曾经的性侵者住进了这片社区,提醒大家注意保护自己和家人,尤其是孩子。正如同偷盗和伤人一样,未成年人性侵事件在世界各地都时有出现。不管是政府还是社工,无论采取什么措施,恐怕都很难完全避免此类惨剧的发生。就算性侵者被捉拿归案、关进监狱,数年之后仍有刑满释放的一天。面对这种到期出狱的性侵者,未成年人应得到怎样的保护?

对于这个问题,美国政府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一方面,他们尊重曾经的性侵者入住社区的权利和回归社会的需要,没有用法律强制禁止他们搬进普通社区与其他居民同住;另一方面,他们本着对社区居民尤其是未成年人负责和保护的态度,对这些性侵者进行统一的官方注册,并将这些信息向社区居民通报。这个提醒给了社区居民最实际的指引和帮助。众所周知,没有哪个性侵者的脸上会写上“坏人”或“强奸犯”几个字。恰恰相反,他们为了迷惑青少年儿童,往往衣冠楚楚、彬彬有礼,甚至连年长的家长也会偶尔被蒙蔽。有了这些通知卡,社区里那些担忧孩子安全的家长至少知道了需要重点注意和防范的对象。

在卡片的反面,写着一些教居民如何保护家人和孩子安全的小贴士等实用信息,包括是否跟家人和孩子解释、具体如何表达等。按照卡片上给出的链接,我浏览了亚利桑那州公共安全部的官网。首先,网站介绍了性侵犯者社区通知制度的起源。1994年,7岁的小女孩MeganKanka(梅根坎卡)遭到邻居的残忍性侵和杀害,而这位邻居正是一名出狱不久的性侵者。这个恶性案件在美国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大家纷纷要求制定相关法律:如果曾被定罪的性罪犯住在某个社区,整个邻里都有资格了解这一情况。全国人民的努力最终促使联邦立法,此法被命名为“梅根法”。1996年6月1日,亚利桑那州通过了亚利桑那版“梅根法”,制定了性罪犯社区通知法。尽管记录显示亚利桑那州早在1939年就出现了有关性罪犯登记的法律,但以前从未将全部重点都集中于性侵者这一犯罪群体。

网站指出,成功的社区通知取决于三个因素:沟通、教育和对骚扰的零容忍态度。第一,通常情况下,公众并不了解性罪犯是如何或为何搬进社区的,因此所有刑事司法机构都有协同努力、向公众提供准确和有意义的信息的责任和义务。第二,为了推动这项工作的信息交流,许多执法机构都召开公开会议,并出席“社区监视”会议,回答居民问题并减轻他们的恐惧感。第三,对骚扰的零容忍态度是为了加强社区通知的真正意义。这一通知是为了向公众提供可以用来保护自己和家人的有意义的重要信息,而不是让性侵者受到无端骚扰。

其次,网站提供了一些关于应对性侵者的安全知识介绍。一些基本事实包括:亚利桑那州约有1.45万名注册性侵者;性侵者可能来自不同的社会群体而非拘泥于某类人;认识受害者的性侵者比纯粹的陌生人性侵者更多;常见的受害者是被家庭忽视或离家出走的未成年人;性侵者偏爱游乐园等未成年人聚集场所。需要引起警惕的信号则包括:配备玩具和游戏等其他稍后可以用来交易性的东西;给予礼物和承诺并提供酒精和色情以降低受害人禁忌;参与不包括其他成年人的活动或去往没有其他成年人的场所;塑造好人形象带未成年人吃喝玩乐,尤其是外出郊游;开办大量聘用未成年人的企业并要求个别员工晚上加班或上门工作;去能有机会与未成年人接触的机构工作或当志愿者等。另外,网站上有一个在线的性侵者信息中心,可以按姓名字母顺序浏览所有注册的性侵者名单,也可以通过输入姓名、住址、邮政编码或电子ID查找注册性侵者。

作为一名强调价值中立的社工,我不禁想到公开这些个人隐私的风险。是否会有别有用心之人利用这些信息兴风作浪、违法乱纪?对此,卡片上明确指出:“这些信息的提供是以社区安全为唯一目的,而不应被用来威胁、恐吓或骚扰。任何乱用、误用此信息都将可能导致刑事起诉。”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