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成长的社工故事:从“热心人”到“专业人”

中大槐树街道社工站 范维燕 2022-03-28 09:42   投搞 打印 收藏

0

范维燕,助理社工师,毕业于齐鲁师范学院,现就职于济南槐荫积成社区社会服务中心,服务于槐荫区中大槐树街道。

个人简介——

范维燕,助理社工师,毕业于齐鲁师范学院,现就职于济南槐荫积成社区社会服务中心,服务于槐荫区中大槐树街道。进入社工行业三年半以来,主要从事社区治理项目、“一老一小”服务等,疫情期间依托项目撰写《志愿者参与疫情居家隔离服务探索》获评全国疫情期间社区社会工作优秀案例征集活动优秀奖,因工作表现突出,被济南社会工作协会评为“优秀社会工作者”,槐荫区民政局评为“最美社工”。

TA的故事——

我叫范维燕,毕业于齐鲁师范学院的小学教育专业,可能有的人会奇怪:一个教育专业的人为什么不去做老师,而是做了社工呢?德国著名思想家雅斯贝尔斯的一段名言或许可以解答这个问题,“教育是灵魂的唤醒,不是理智知识的堆砌。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认为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成长的一生,而终身成长的关键是经历与学习的有机交融。加入槐荫社工后,我发现这里是一片成长的沃土。

社工作为一份时刻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正是在解难纾困、成人达己中实现对人对己的助人自助,在经历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实现灵魂的碰撞,人性中爱的交融,它始终是一段螺旋式上升的终身成长之路。在学校里教书育人是教育,在居民中开展社会工作,又何尝不是一种对自己、对他人的教育呢?

一、“热心人”:社工之路初探

做社工已经三年半了,说起对这个职业的第一印象,我的关键词始终是“热心人”。记得有一位同工曾给我说:“有时,我们的身边人也是我们的服务对象。”说起用专业知识做“热心人”,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随着社工站建成,接触的服务对象越来越多,我们发现,很多中老年人由于生长环境和教育的关系,常常用命令式的口吻与孩子说话引起他人的不满。老年居民王某(化名)在儿女婚姻问题上,王某曾经“暴力”反对,家庭关系一度很僵。当她向社工求助时,我运用“观察-感受-需要-请求”非暴力沟通模型,引导她表达内心感受和需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还将非暴力沟通方法教给她,以后用科学、温暖的方式和子女沟通。

通过王某的个案,我意识到,社工作为一份时刻与人打交道的职业,不仅需要社工个人与服务对象建立有效、温暖的关系,更需要把这种与人和谐相处、非暴力沟通的方法教给服务对象,影响服务对象的生活和生命,真正实现“助人自助”。因此,在2021年的青少年志愿者暑期夏令营中,我将“非暴力沟通”课程作为夏令营“生命教育”板块的重要内容,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的形式,帮助青少年志愿者学会有效、和谐的沟通方式。夏令营过后,好几名家长表示我们的活动特别有意义,孩子回家更愿意和爸爸妈妈“好好说话”了。

二、“专业人”:逐步走向成熟的社工之路

一直以来,我认为从事社会工作,就是带着一颗助人的热心,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别人成为更好的人。后来,随着开展工作的深入和持续和反思,我发现,做一个“热心人”仅仅是一切的开始。

今年年初,由于接触了一个残障人士融入社会的个案,当案主发出“能否将她看做一个完全健康的正常人”提问时,让我对社会工作有了一些新的思考:(1)很多时候,服务对象的需求并不是“问”出来的,而是在长期相处中观察、相处中得来的,直接的需求调研只是了解服务对象的方式之一;(2)服务对象的需求,常常“隐藏”在其言行背后,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我们能否突破重重迷雾看清他们背后的需求呢?(3)人的言语和行为是经验的产物,当服务对象面对超出其经验的事情“钻牛角尖”时,社工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应对呢?

像探究服务对象需求和感受的专业理论和知识,我也学过很多,可是到了具体的情境中,好像并不能一下子全用起来。面对服务对象的提问,使我对社工的认知逐渐发生转变:社工只用热心、爱心工作是不够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技能只是作为工具来使用也比较片面,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是渗透在开展工作的方方面面。

当下,社工行业逐渐“内卷”,大家热衷于参加各种培训、考证,我也参加了一些培训和学习,如何让我们学习到的专业知识融入开展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社工之路,是一段终身成长的探索之路,在“热心人”和“专业人”之后,我们还可以做什么样的“人”呢?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