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梦缘在为排队检测核酸的居民测量体温。 孔芳芳 摄
社工王鹤一鸣在核酸检测点门口引导居民有序排队。孔芳芳 摄
社工蔡砚琪在现场引导居民。 通讯员供图。
7月21日南京全员核酸检测以来,南京的基层工作人员迅速承担起大量抗疫防疫一线工作,这中间,有一个年轻而闪亮的群体引人注目:“90后”社工。年轻的他们在核酸检测等一线抗疫工作中发挥出重要作用,用年轻的双肩扛起基层防疫抗疫工作的重任。
4天睡觉没超过10个小时
清脆的嗓门,大方麻利的处事风格,1994年出生的王鹤一鸣是清荷北园社区的一名社工,见到她时她正骑着电动车为人在国际博览中心的同事送物料。“从21号到现在可能睡了10个小时不到吧。”她告诉南京晨报记者。
南京出现疫情后,7月21日清荷北园社区接到南京全员核酸检测的通知,当天下午她和同事就手写出2000张核酸检测排队取号票供居民使用。当晚的检测从零点开始,凌晨三点半左右结束,“结束后大家没有回家,一晚上没睡,又手写了一万张排队取号票,因为辖区有一万两千名居民嘛。”王鹤一鸣说。
7月22日核酸检测做到凌晨,7月23日,眼看第一轮核酸检测将要完成,本以为可以稍微喘口气,辖区居民的行程大数据下来了!给到的数据中,清荷北园社区当日有400多位居民有中高风险地区行程史,每一位居民都要电话联系到人,王鹤一鸣和同事们一直打电话到夜里十二点多。“同事们回去了,当天我值班,收尾到差不多凌晨四点。”她记得,辖区居民非常关心疫情情况,办公室里电话不时响起,她就起来去接,“大脑也累”,到天亮也没有睡着。
“24号共下来两批大数据,第二批晚上十点多钟才到我们手中,要求尽早联系完,电话又打到夜里12点多……”25号中午记者采访她时,她告诉南京晨报记者,因为家住雨花台区,离检测点有一定距离,她已经带好了换洗衣服,如果允许,就到就近的同事家休息一下,以节省时间。“人太少了,清荷北园有一万两千名居民,加上社区书记一共才16名社工。”王鹤一鸣说,不仅是她这样劳累,特殊情况,同事们都这样,“大家本来想轮班,但发现轮不过来,只能全上。”
“我当了三年社工,深切体会到这是一个真基层真一线的岗位,一旦有事,我们就要冲在最前面。”她希望南京这波疫情早点过去,也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加入到社工队伍中来。
这位社工是位二胎孕妈
自开展全员核酸检测以来,在栖霞区迈皋桥街道丁家庄第三小学门口核酸检测点,居民们经常会看到一位挺着大肚子、身穿红马夹的工作人员在忙个不停,她就是该街道秋韵园社区的党支部副书记、社工蔡砚琪。
蔡砚琪是位“90后”,家里还有个3岁的孩子,虽然当前怀着二胎身子不便,但是在此轮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后,她仍然在第一时间主动请战。早上不到六点钟到岗,第二天凌晨才回家,每天林林总总的事情把她累得腰酸背痛,“没关系,我还能坚持。”每次和她在一起并肩战斗的同事劝她歇歇的时候,她总是这样宽慰别人。
“迈皋桥的社工能吃苦、能干事,好样的!”居民的点赞是最好的口碑。迈皋桥街道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街道的22个核酸检测点,共有一百多名“90后”社工奋战在核酸检测的特殊“战场”上。
“这里有七万多名人才的集体户口”
赵梦缘,建邺区中央商务区社区的一名“90后”社工。在社区的17名社工中,共有五六名90后,这批“90后”社工为核酸检测等抗疫防疫工作承担了大量工作。
和王鹤一鸣一样,赵梦缘这几天最主要的感觉也是“缺觉”,“这里的每位工作人员都一样,社区书记檀甘来这几天完全都没有回家。”她告诉南京晨报记者。与别的社区不同,除辖区居民外,中央商务区社区内还落有7万多名人才的集体户口,由此导致23号的行程大数据下来后,需要社区工作人员排查的中高风险旅行史人员达到1855个,每个都要电话联系到人。
“傍晚五六点钟开始打电话,一直打到夜里12点。”赵梦缘说。随后赵梦缘和同事们将所有电话全部记录,并将结果录入至社区表格。夜里两点左右准备休息时,她和另外3名“90后”社工却接到了社区书记的电话,要求他们将所有电话数据再黏贴到社区所属沙洲街道的表格中。几位年轻人从半梦半醒中爬起来,将1800多条数据一条条粘至街道表格,一直到凌晨5点多钟才粘完。赵梦缘说,“这两天每天的行程大数据都有更新,昨天显示有1500位居民需要电话通知到位,今天有1000位。”为同时做好第二轮核酸检测和对有中高风险旅行史居民的通知两项工作,7月25日,17名社工分成两批,一批在核酸检测现场和医护、志愿者一道引导居民完成第二轮核酸检测,另一批留在办公室打电话。
1997年出生的赵梦缘毕业于盐城工学院中文系,担任社工还不到两年,大学已经入党的这位小姑娘认为“社工是很有挑战的工作,比一般人要忙,但这个工作也很有意义。”她介绍,协助居民们做完第二轮核酸检测后,对于社工来说,对于居家隔离人员管理相关的工作应该很快就会过来,忙碌还会继续。
通讯员 江润余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孔芳芳 聂龙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