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老人,我们不仅要做医务工作者,也要做社工

2021-04-30 09:30   广州日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16年来,戴淑华累计服务老人3万余人次,打造了与三甲医院的转诊绿色通道,建立内科住院部和重症监护病房,与养老科分开管理,曾多次被推选为单位年度优秀个人,她所带领的科室被评为“省直青年文明号”。

4月29日上午,广东省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劳模表彰大会在广州举行,隆重表彰300个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单位和318名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职工。其中,广东省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广东江南医院)综合内科负责人及“医养结合”学科带头人,综合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戴淑华正是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职工的其中一员。

记者采访了解到,16年来,戴淑华累计服务老人3万余人次,打造了与三甲医院的转诊绿色通道,建立内科住院部和重症监护病房,与养老科分开管理,曾多次被推选为单位年度优秀个人,她所带领的科室被评为“省直青年文明号”。

“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

一年多前,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广东省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全面加强疫情防控工。

从2020年1月27日大年初三起的100多天,戴淑华放弃休假,每天早上7点半准时到岗,一直工作到晚上。即使下班回家,她还继续在工作群里讨论工作安排和应对突发情况,“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所以责任和压力也是无时不在的。”

2020年2月9日,按照卫生健康部门相关管理要求,中心决定在住院部4楼设立缓冲病区,戴淑华兼任缓冲病区负责人。面对人手不足的难题,她从内科病区抽调4名医生、10名护士专职负责缓冲病区的运转,在处理原病房业务基础上单独设立一套医护人员24小时轮值制度;协调医务科、药房、仓库、总务科借调物资……只用了3天时间,一个基本设施完备的缓冲病区就开始运营,10间病房20多张床位安排得妥妥当当,并多次演练发热病人的处置流程、疑似病例的转运流程等等。

2020年2月19日,一位高龄肺炎病人经过初步排查收入缓冲病房,达到重症肺炎的指标,影像学显示肺部成片磨玻璃影,患者有间断发热。戴淑华顶着巨大压力,分析患者流行病学史,一方面按要求进一步检查排查,一方面在做好防护的情况下按照常规的重症肺炎坚持原地治疗,同时发动身边的资源,请一线专家线上会诊,最终只是虚惊一场,确诊是较为常见的细菌性肺炎。

那段日子,戴淑华虽然也急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但从没绝望过:“困难很多,但似乎早就习惯了‘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节奏,所以从没想过放弃或者逃避,心中始终坚定地相信,障碍会一个个的排除,问题会一个个的解决,疫情肯定能平稳下来。”

与此同时,中心收到了很多老年病患者家属的求助,有些老人家因为就医不方便没能及时住院,导致慢阻肺、心力衰竭等病情加重。戴淑华带领综合内科医护人员利用电话咨询预约、微信视频探视等新举措,逐步恢复了日常的医疗能力,也给家属与患者沟通创造机会。

虽然人在后方,但心系前线。戴淑华带头签名志愿申请奔赴武汉抗疫第一线后,综合内科90%的医务人员也提出了志愿申请,“只要祖国有需要,我们随时做好准备!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奉献自己的力量!”

为老人考上中级社会工作师

在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慢性病共病是目前国内老年人普遍存在的疾病现象。

为方便老年患者一站式就医需求和缓解老人家属的无助和焦虑,戴淑华在科室开展了多学科合作及联合会诊模式。由于老年人及老年疾病的特殊性,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服务老年患者,戴淑华还在2012年考上了中级社会工作师。

“我认为一个好医生不仅要搞清楚一个人得了什么病,还要弄明白是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每一位老人都是一本精彩的社会历史书,所以老年领域的医学专家更应如此。我们不仅要做一个有专业特长的医务工作者,我们还要做一个有组织协调能力、能为老年共病患者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社会工作者。”

2020年5月,76岁的周伯(化名)在家中突发晕倒。经120送往某三甲医院检查发现脑出血,手术后一直昏迷不醒,不能进食,不能排痰,医院给予了气管切开造口、呼吸机等治疗。同时,周伯合并有肺炎、糖尿病、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等多种疾病,在各个专科之间辗转了3个多月,意识状态未有好转。后经三甲医院专家推荐转入广东省社会福利服务中心综合内科。戴淑华对周伯进行了综合病情及营养评估、社会支持评估,在为他进行呼吸机、支气管镜等重症治疗的同时,给予呼吸康复治疗、被动站立病床训练等。

在综合治疗中,除了专业诊疗护理,为了满足病人重病恢复期个性化的情感和营养需求,戴淑华发挥自己中级社工专业的优势,为周伯家属提供心理鼓励和社会支持,并为周伯请来专业的营养师给予膳食指导;同时,为了激发周伯的自我能动性,在他嗜睡阶段,指导家属用家乡话给予语言唤醒,让他最疼爱的孙儿用微信语音对他说话进行听觉刺激,医护人员在充分了解周伯的背景后,在日常打招呼中亲切地喊他“周教授”。

在多学科团队的合作和家属的积极配合下,周伯的重症肺炎治愈,意识状态也逐渐好转,2个月后成功脱掉呼吸机,通过强化康复治疗3个月后周伯能在辅助器的帮助下站立起来。由于拔掉了气管套管、胃管、尿管,周伯达到了社区康复条件,戴淑华为他联系了家庭医生团队跟进,指导他们在社区和家中进一步康复训练,延续日常生活能力。2021年2月,周伯家属发来周伯在家中的康复训练视频,情况正在稳步好转,让戴淑华倍感欣慰:“能让患者康复,这也是我们从医者最大的心愿。”

“一定要解决实际的问题”

戴淑华不时收到患者和家属情真意切的纸条和短信,使她更珍惜医患之间的信任,也成为她尽职尽责为患者解除病痛的动力。因脑炎导致呼吸衰竭、在广东江南医院成功拔管脱机并恢复语言功能的吴佩佳病友用纸笔写下感言:“感谢医生和护士们的照料,你们温暖的话语带给我自信,你们的技艺让人放心,你们的关怀带给我温暖,你们十分贴心、服务周到,很高兴认识你们。”

还有不少患者家属发来信息:“戴主任你好,通过你们的精心治疗,我父母的病情都有明显好转,特别是我母亲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好,感谢你的关心和帮助!”“戴主任,特别感谢你为渐冻症胃造瘘患者报团取暖,我之前还顾虑中心没法治疗我爸的肺炎,但戴主任医术很高,而且很善良、很热心。这种热心、善良是接触下来的体会,是真的站在患者角度去考虑问题。”

近年来,戴淑华致力于老年医学及医养结合方面的研究,主持省市级两项课题《流质饮食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研究》和《广东早餐饮食习惯对老年糖尿病血糖水平和胰岛功能的影响》;发表了《实施人性化干预对脑血管意外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老年综合评估在养老机构的应用》等文章。

戴淑华说:“我们老年全科的综合治疗更适合这些在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之间反复循环的老年病患者。能够真正帮助这些老年人及其家属解决实际问题,我更加坚定了做强做大老年医学科的目标,要把急救—慢重症—院内和社区康复无缝连接,还需要我们去努力推广,让更多的老年人和家庭受益。”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赞 通讯员:莫冠婷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