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社工+志愿者+社会组织 90后女孩把“社工”带到皋城来
1991 年出生的黄未毕业于重庆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 2014 年,黄未从广东回到六安,创办了六安市首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采取 “ 社工 + 志愿者 + 社会组织 ” 的服务模式,致力于推动六安市社会工作和公益事业的发展。经过她的努力,现在 “ 社工 ” 这一理念逐渐进入六安市民的视野,并逐渐被人们接受。
90 后立志社工事业
黄未大学毕业以后立志要做一名社工,于是她去了社工事业较为发达的广东,在那里工作了一段时间。每当工作之余,黄未就在思考,六安市民什么时候也能享受到社工的服务呢 ?
2014 年,她回到了六安,刚刚毕业不满一年的她,怀揣发展社工事业、传播社工理念的理想,创办了六安市启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一个新生事物要想在新环境里生存下来是非常不易的。机构初创时期,她顶着巨大的压力,从注册机构到装修房子,从申请项目到承接项目,亲手搭建起了六安市第一个社工服务机构。她既是一线社工,又是项目主管 ; 既是机构督导,又是总干事。炎炎夏日,她穿梭在农村的各家各户,为服务对象调查基本情况,人手不够,就喊上了自己的兄弟姐妹作为志愿者,即使任务再困难,也要想办法完成。时常已是深夜,机构的灯依旧亮着。
即使工作繁忙,黄未也不忘加强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学习心理学、项目管理。她参加了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举办的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培训、民政部 “ 社会工作服务与管理专题培训班 ” 、全国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培训等等。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扩大了自己的视野,结识了许多优秀的社会服务人才,为以后合作建立良好的关系。
小事打开服务对象心房
黄未用自己的努力,打开着服务对象的心房。在一次走访的过程,一个小女孩引起了黄未的注意。这个女孩躲在母亲身后,而母亲也在诉说中哭泣。原来女孩是被一碗滚烫的鸡汤烫伤,然而父亲早逝,姐姐上大学,母亲又身患疾病,家中根本无力支付治疗费用,因而脖子上留下了狰狞的伤疤,孩子因此自卑羞怯,不敢与外人接触。
脖子的伤痕已无法恢复,但孩子的心理还可以重塑。一方面黄未积极联系媒体和社会公益组织,为女孩寻求社会帮助,一方面鼓励女孩参加社工活动,在活动中重塑自信。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有公益组织的助学金,有志愿者的新年礼物 ; 社工也定期去女孩家补习作业,还带领志愿者为女孩做一顿可口的午餐,女孩发现没有人会因为疤痕而嘲笑她,没有人会去在意,反而大家都很喜欢她、鼓励她,女孩逐渐变得开朗,笑容也更加灿烂。
黄未就是这样让社工逐渐为市民所接受。 “ 这种 ‘ 社工 + 志愿者 + 社会组织 ’ 的服务模式更适合公益服务项目的开展,因为不仅积极调动了社会资源,还可以通过资源整合,链接给需要帮助的人。 ” 黄未告诉记者。
如今,在黄未的启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已有员工 5 人,志愿者 200 余人,承接了各类国家、省级、市级项目。在采访中,黄未也表示了期待: “ 社工的人数非常之少,而需要服务的人是非常之多,如何让社会服务发挥更大的价值,必然离不开志愿者队伍,我希望更多人能够加入我们。 ” (记者 方吉杰 来源大别山晨刊)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