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医心人”

2016-05-31 09:33   南方日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姜宇欣是一名医务社工,是广东省内首批由医院自资引入的专职医务社工之一。他们被一些患者称为“医心人”,任务之一是为有需要的病人及其家庭提供全身心关怀,帮助解决病人及家属的心理问题和实际困难。

原标题:走近“医心人”

姜宇欣靠在病床的护栏上,轻松地和病床上的小患者聊天。那是12岁的小雨(化名),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四肢纤细。姜宇欣觉得,比起刚住院时,小雨开朗了不少。除每周一次探访,她还想方设法为家境贫寒的小雨筹集手术费。一周后,小雨将接受手术。

姜宇欣是一名医务社工,是广东省内首批由医院自资引入的专职医务社工之一。他们被一些患者称为“医心人”,任务之一是为有需要的病人及其家庭提供全身心关怀,帮助解决病人及家属的心理问题和实际困难。

前不久,国家卫计委发布《2016年深入落实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重点工作方案》,鼓励各医疗机构提供社工和志愿者服务,增强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相关服务。

目前,我国大陆的医务社工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作为先行先试者,“姜宇欣们”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

●南方日报记者 曹斯 实习生 符畅 谢欣茵 通讯员 朱璐诗 杨哲

1.医务社工主导 成功申请到社会资助

10岁的梓坚坐在病床上,脑袋光溜溜的,嘴唇泛白,但双眼炯炯有神。

五年前,梓坚被确诊为白血病。严重的病情和巨大的经济压力,让全家不堪重负。今年3月,转入省第二人民医院后,科室护士长将梓坚转介给社工站,医务社工姜宇欣暗下决心,帮助这个小男子汉。

首先得让梓坚振作起来,乐观地面对生活。然而,如何得到他的信任呢?在每周聊天中得知梓坚喜欢画画,姜宇欣有了点子。她带来了纸和笔,给梓坚布置“任务”,请他画最想画的东西。

化疗很疼,梓坚有时会害怕,想退缩。姜宇欣每次都鼓励他坚持:“这是一场战斗,你要战胜敌人。病好了就可以回去上课了。”

回校上课一直是梓坚的心愿。每次听到这句话,他都会“燃起”勇气,咬牙完成医生的要求。回到病房,他总能看到姜宇欣竖起大拇指在等他。“真棒,你是勇敢的小战士!”

渐渐地,梓坚的笑容多了。在血液科,每天上演着生死拉锯战,而梓坚的快乐,感染着每一个人。

按照原计划,梓坚要完成十个疗程的化疗,才能进入下一个治疗阶段。但医生惊喜地发现,梓坚恢复得很快,第七个疗程结束后,就能够开始下一阶段治疗了。

不过,姜宇欣也很清楚,梓坚一家人最大的心结是费用问题。因此,她帮助他们申请了广东省一心基金省二医大病救助基金。此外,医保也能报销一部分费用。

但白血病治疗费并非小数目,梓坚一家仍填不上这个窟窿。为帮助他们,姜宇欣向国内的、省内的一些慈善基金会提交了申请;还尝试通过网络平台、媒体募捐,呼吁社会的爱心人士伸出援手。

一番努力后,社会上关注梓坚的人越来越多。许多素不相识的人一一献爱心,给梓坚送上祝福、鼓励。最终,梓坚一家筹得善款十万余元,也成为省二医引入医务社工以来,首个由医务社工主导成功申请到社会资助的案例。

姜宇欣打心眼儿里替梓坚高兴。

“相比锦上添花,病人更需要雪中送炭,医务社工能够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省二医心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刘子罡如此评价医务社工的作用。

2.“治身先治心” 沟通协助病人配合治疗

5月的一天清晨,省第二人民医院医务社工朱小燕打开电脑,登入医院系统,一一点开各科室反馈过来的个案。

她的目光从屏幕上快速扫过,看到秦玉立(化名)的案例时,她正在滑动鼠标的手停了下来。朱小燕快速拿着笔记本记录,整理资料。

档案资料显示,前一天晚上,56岁的秦玉立因酗酒和妻子发生争执,一怒吞下50片降压药,导致药物中毒休克,被送到省二医抢救。抢救后,秦玉立情绪低落,始终沉默,对外界的询问不作任何反应。护士长担心秦玉立抗拒治疗,便向医务社工求助。

从业三年,朱小燕遇到过不少紧急案例。凭专业判断,她将自己定位为倾听者,希望解开秦玉立的心结,找到问题症结。

朱小燕走进病房,她介绍了自己医务社工的身份。“我来看看有什么可以帮到您”“我愿意听您说一说”,听到这些,秦玉立的眼神有了变化,随后,像倒豆子似 的,将自己的苦闷一一道来。

原来,秦玉立的家庭矛盾由来已久。他没工作,靠妻子一人养家。妻子压力大,时常责备他,冲他发火,这让秦玉立感到自尊受损。在最近这次激烈争执后,秦玉立情绪大爆发,走上自杀的道路。

“得让他们尽快和解!”朱小燕当场打定主意。

而此时,秦玉立的妻子还在气头上。她特意请了护工照料秦玉立,自己却不肯踏入病房半步。留意到她送完饭,转身欲离开,朱小燕迅速跟上前,和秦玉立的妻子聊了起来。

两人聊开后,朱小燕指向了问题:“一味的责骂,您丈夫可能接受不了,能不能试试其他方式?”

“其实,我发火是着急,是因为担心。我希望他能找个工作,有一份固定收入,可他……”秦玉立的妻子说,她也意识到自己爱发牢骚。

意识到夫妻二人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朱小燕心里紧绷的弦松弛了下来。她向秦玉立转告了其妻子的想法,又耐心引导他自省和换位思考。

一来二去,秦玉立和妻子的心结渐渐解开。他也愿意配合治疗,很快出院了。前几天,医院通过跟进回访得知,在社区居委会的帮助下,秦玉立正在积极地找工作。

“通过沟通,我们不仅可帮助协调医患间的关系,还可以帮助患者处理他们的人际关系。”朱小燕说。

因此,有些患者称他们为“医心人”。

南方日报记者了解到,自3月以来,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在省内率先自资引进医务社工。他们已成功协调处理了23个案例,包括为贫困家庭筹款、特殊患者心理疏导、协助病人配合治疗等。

“如今,治疗强调的是身心社灵‘全人’护理模式,即包括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以及灵性上的完整护理照顾。病人在经历病痛、丧失亲人等大小灾难后,他的人生和家庭都会产生危机,我们需要及时对他们进行支持和辅导,让他们重拾信心,积极面对未来的生活。”省二医社工站主任贺彩霞说,“治身先治心”是他们工作的核心要义。

探讨

大陆的医务社工体系尚处探索阶段

“医心人”需政策支持

在广东省卫计委巡视员廖新波看来,医务社会工作者是“能人”,是很好的调剂、缓解,他们必须具备全方位的知识,为患者排忧解难。

刘子罡也认为,由于患者多,医生和护士往往得专注于疾病治疗,而医务社工可以从心理上、生活上给患者提供帮助。“他们可以为医生减轻不少负担。这样,分工细,专业性就更强。此外,医务社工增强了医疗和社会的联系,能够提高社会的关注度。”

资料显示,早在1984年,中国大陆就首次明确提出“医务社会工作”议题,但在实践方面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直到2000年,上海东方医院首设“社会工作部”,才拉开了中国大陆医务社工机构建设序幕。

根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13632家医疗机构开展社工服务。但比起美国、日本、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大陆的医务社工体系还不够成熟,处于探索阶段。

此前,广东省卫计委提出了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十大目标,其中提到要加强医院社工和志愿者队伍专业化建设,完善社工和志愿者服务。争取至2016年底,50%以上的三级医院,至2017年底90%以上的三级医院和50%以上的二级医院,开展社工和志愿者服务。

4月20日,国家卫计委印发《2016年深入落实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重点工作方案》,也明确鼓励各医疗机构提供社工和志愿者服务,增强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相关服务。

实际上,早几年广东就在医务社工领域展开了探索。2008年,深圳出现了首支医务社工队伍,随后几年,广东东莞、佛山、江门、广州等地也陆续开始了医务社工服务。2015年9月23日,《佛山市南海区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标准》正式发布,成为广东首个医务社工服务标准。

不过,与政府主导不同,像省二医这样由医院自资引入医务社工,目前还比较少见。省二医院长田军章说,通过引入医务社工,开展面向患友和医务人员的常态化医务社工服务,一方面可以提升医疗服务人文关怀,另一方面促进医患沟通。

作为省二医社工站主任,贺彩霞担曾从事过两年多的汶川灾后灾害社工支援服务,后一直专注于医务社工领域的前线服务和督导工作。在担任佛山市福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和总干事时,她和团队一起摸索出一套成熟有效的医务社工模式,推动了佛山本土医务社工的发展。

从业多年,她的体会是,有必要在每个科室都设立社工站,更好地跟进每一位病人,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去解决。而且,医务社工还应包括提供临终关怀、哀伤辅助等服务,甚至跟进病人进行社区居家康复。因此,建立一个跨专业的团队非常重要。但目前的现实是,医务社工人数不足,这一切都举步维艰。

朱小燕和姜宇欣都是“90后”。在她们看来,尽管参加过广州市部分医务社工组织举办的活动,但发现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实在太少了,“我们很需要一个医务社工的交流平台”。

香港社会工作人员协会医务社会工作分会理事及召集人陈志英在参照了香港及美国的经验后,提出了大陆医务社会工作的建议:由医院各自聘任医务社工成本较高,社工人数较少,可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这样成本较低,社工人数较多。

在中山大学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罗观翠教授看来,医务社工还属于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专业人士缺乏、岗位不明确等困难,需要政策支持。有关部门也需要考虑,如何在制度上保障更多的社会资源流入社工领域,例如设立基金会、开放私人捐赠等。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