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 不仅是打一份工!上海基层社工的心声心语

2015-12-10 10:33   东方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在上海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过程中,社工是重要一环。社会工作的服务型治理,不仅充满活力,而且暖人暖心。上海正在加强专业化社工队伍的建设,进一步探索基层多元共治的新模式。随着上海市委“一号课题”相关政策文件落地,基层社工有着怎样的心声?

作者:刘歆 选稿:吴春伟

【编者按】上海,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科学发展的先行者,一直走在中国发展的最前沿。2011到2015“十二五”期间,东方明珠“上海滩”不负众望,再扛创新发展的大旗。五年来,上海天翻地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上海中心封顶、“一号课题”治理;五年来,上海人民生活大变样,不出门就能打的、不买菜做饭也能生存自理;五年来,一件件寓意着变化的大事小情,存在于人们的脑海里。那一段段百姓故事,述说着改变,蕴含着创新,抒写着回忆。 

张亭

刘松贇

翟淑娟(二排左一)

在上海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过程中,社工是重要一环。社会工作的服务型治理,不仅充满活力,而且暖人暖心。上海正在加强专业化社工队伍的建设,进一步探索基层多元共治的新模式。随着上海市委“一号课题”相关政策文件落地,基层社工有着怎样的心声?

社会组织发展迅速走向正规

张亭,80后,复旦大学社会工作硕士,静安区社会组织评估事务服务中心负责社会组织评估。

张亭说,目前,静安区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493家,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15家,是上海平均数的2倍,是全国平均数的4倍。如何对这些社会组织的运行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和监督,这就需要专业的第三方机构来发挥作用。

据悉,去年市委一号课题“1+6”文件中的"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和"承接社区服务的社会组织指导目录",使社会组织服务社区更有方向。对于活跃在社区的社会组织而言,在多元共治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静安区,社会组织的服务内容涵盖十几个民生领域,为老、调解、安置帮教、社区管理等,这些曾经都是政府包办的事务。

近年来,上海市社会组织以每年800多个的数量增长,目前已有各类社会组织3.8万多个。张亭

张亭觉得,这几年来,社会组织已经成为创新社会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静安区,年轻社会组织数量在增加,类型和服务项目越来越多。像“青艾”这样的防治艾滋病的社会组织,以前注册都很困难,如今发展成为了上海十大青年公益创投项目。此外,社会组织发展越来越正规化。比如,公务员和退休公职人员任社会组织法人的少了,社团类社会组织承接政府服务项目后,主动缴税的意识强了。

谈起社会组织从事的公益事业,张亭认为“既要做公益,又要做面包”,公益不是廉价的,从事社会工作不能光靠一腔热血。3年来的工作中,她发现很多社会组织的人员流动很大,搞活动的时候,“老面孔”越来越少。怎样通过好的项目和机制,激发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她觉得,一方面政府投入能否体现递增效应,并且在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流程上进一步优化,对于一些相对固定的服务项目是否能变每年立项为2-3年立项一次,以缩短评估和购买之间的空档期,降低社会组织资金上的压力。

社区无小事需求在变化

刘松贇,80后,静安区江宁路街道景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助理。

作为一线社区工作者,刘松贇有着6年的工作经验。他也是年轻的社工队伍里,为数不多的男生。刘松贇曾经参过旧改征收、小区业委会换届选举、社区业委会沙龙等关系到百姓居民切身利益的工作。“社区无小事”几年下来,在居委会的摸爬滚打,让刘松贇对社区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刘松贇说,中心城区一些居民社区的人员结构在变化。一方面是老龄化突出,为老服务的需要增加。另一方面,社区里居民的需求层次也在拉开。比如,康定路上某新建的高档住宅区,中老年业主集体观念强,而年轻的业主则更加个性自主,他们的要求也不同。在小区会所的使用和管理问题上,年轻人认为就是要享受相应的服务,而老人则觉得要尽量节俭。

不同层次的需求给社区管理和服务提出了新的问题。刘松贇认为,市中心区的老式里弄在减少,要重现和谐的“熟人社区”,需要充分的沟通。在物质条件越来越好的当下,居民更需要的是精神生活的满足。所以,社区工作要搭平台,挖掘更多的资源,让更多的居民理解、融入、参与。另一方面,还要给我们的社区工作肩负,尤其是一些应该由政府部门开展的工作职能要进一步缩减。比如入户调查类的工作,居民就比较反感。如何与居民建立信任,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改进。

而说起社区工作另外一个最大的变化,刘松贇觉得随着上海市委“一号课题”相关政策文件落地,他的收入增加了,自己的职业归属感和认同感也更强了。他希望今后能进一步打破体制的束缚,对于社工的考核体系能更加完善,在待遇和上升空间方面给予社工更大的激励。

据了解,上海正建立起专业化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居委会协助的行政性事务从140多项减少到40多项左右。上海社区工作者队伍平均收入水平目前统一为2013年度上海职工平均工资的1至1.4倍。

90后社工:有想法就能实现

翟淑娟,上海市静安区曹家渡社区青年联谊会项目主管。2015年静安区优秀社工评比中,唯一获此殊荣的90后。

在三和花园一间10多平米的工作室里,手绘海报、卡通公仔营造了轻松惬意的工作氛围,颇像大学的女生宿舍。翟淑娟和另外3名90后女孩儿一起,正谋划新一年的服务菜单。4位90后发挥各自在营销设计、活动策划以及管理方面的特长,用翟淑娟的话来说,大家之所以能聚拢在一起发挥合力,最看中的就是这份“自由”。

大学毕业后,2012年,翟淑娟来到上海开始从事社会工作。她曾经专注城市外来务工子女,运用大学里所学的社会工作知识和社区活动的方法,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建立良好亲子沟通机制,并协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获得更多的课外教育资源。目前,她所在的社会组织有一个大家更加耳熟能详的名字“好人社团”,为社区白领、老人、儿童等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在这里,翟淑娟和团队的成员可以独立策划实施社工服务项目,有想法就能实践,自主性很强。在这里,没有职场的勾心斗角和上下级之分,团队成员有的是共同的理念“服务”。在这里,有五险一金的保障和稳定的收入,加上父母的支持,翟淑娟可以安心工作。

不过,除了自豪感翟淑娟也有困惑,她说,人们对于社会组织还缺乏了解,尤其是对“公益性”的认识不足。在日常的工作中,只要是和钱有关的,就容易被人误解和不信任。她认为,社会组织做的是公益,不能唯利是图;反过来,公益组织也不能以公益为名用道德来绑架别人。所以,信任和理解很重要。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90后走上工作岗位,并且选择成为一名社工。据悉,经综合考评考核,上海现已完成近3万名专业化社区工作者的签约起薪工作,平均年龄仅37岁,大专以上学历超过80%。在翟淑娟眼里,“助人自助”这简单的4个字蕴含着不一样的“能量”。因为对她来说,社工是一份职业,一种责任。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