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社工服务能力的着力点

吕晓斌 2021-09-07 10:27   中国社区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需要社会工作者参与进来,才能做好作为国家治理重要组成部分的基层社区治理工作。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伴随着当前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其治理也必将朝着精细化、专业化方向迈进。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需要社会工作者参与进来,才能做好作为国家治理重要组成部分的基层社区治理工作。有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持证社会工作者共有53.1万人,相比2018年全国社会工作者持证总数,增加了9.2万人。整体来看,持证人数呈上升趋势。然而,虽然我国社会工作者的人数在持续上升,但是服务人民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要提高服务能力,应从以下几点着力。

提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服务能力

社会工作绝不是简单的事,要求社会工作者具备专业能力。要提高社工的专业能力,在实际工作中,一是街道办和相关部门要培训社区工作者,使其掌握政府所提供公共服务的办理流程,内容包括医保、再就业、低保等与居民密切相关的服务,以便社工能为居民提供一些便利的咨询和服务,使居民不用向有关部门多次询问和反复办理。二是加强对社会工作者的培训和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实践教育。一方面,当前一部分社会工作者虽然有社工证,但是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对这部分人,要组织专业的老师对其进行专门培训,提高其专业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社工专业学生的实践教育,改革创新社工专业的课程,注重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多参加社会工作,并通过到社区实践的方式,不断丰富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提升社工专业人才的素质。此外,可以把有经验的社会工作者纳入到社工专业教育队伍中,依托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定期邀请去授课,提高社工专业学生的兴趣。三是社工根据社区特殊人群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技能和本领。比如,一些社区有重症慢性病人、残疾人、高龄独居老人,对这些特需人群的照顾,要求不同,因此社工就要具备专业能力,或者联系具有相关专业能力的人,为这些人群提供贴心的居家服务。

提升社会工作者的精准服务能力

社会工作者必须深耕基层,准确把握群众需求。一是精准地对居民不同需要进行分类,以提供满足相应需求的服务。比如针对社区内的学龄儿童放学早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应该提供专门看护服务,对一些高年级的可以进行家庭作业辅导;针对独居老人的吃饭问题,一些社区成立了社区食堂,社会工作者应该根据老人们的身体情况和饮食习惯指导食堂制定相应的食谱,让老人们吃得舒心放心。二是以专业的品牌项目为特定的群体提供服务。社会工作者服务的群体较广,不可能准确地识别出每一个和每一群需要被服务和帮助的对象。社会工作者没有品牌项目,居民很难与其精准对接。但是如果社会工作者有针对性地为特殊群体提供服务,那么相应的单个家庭或个人就能够被精准定位,从而有助于社会工作者提供精准服务。例如,有社会工作者创立了“情系半边天关爱单亲家庭”“安全用耳健康聆听”“携手小家庭共圆幸福梦”“老人微心愿牵手不倒翁”“助力小家庭增强抗逆力”等品牌项目,有效服务居民一万余人。

提升社会工作者协同服务能力

高效处理复杂社会问题,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的要求。社会工作者要高效发挥作用,需要提升协同能力。一方面,社会工作者要和社会组织、政府部门、学校、科研院所、志愿者、企业等力量共同为提高社会工作承担应尽的义务,作出应有的贡献。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难免因组织属性和服务方向不同而产生矛盾,社会工作者深入了解不同组织的属性和服务方向,寻找彼此之间的共同之处,达成共识,形成指导工作的原则,从而有效解决社会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的协同能力将不断提高,处理社会问题的效率也会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要高效发挥作用,必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整体中,要处理好复杂的社会问题,社工之间就要相互合作。一是提前进行高效和有效的沟通。沟通是实现协同的重要前提。社工之间就某一问题进行沟通,有助于了解彼此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进而通过协商形成一致看法。二是形成职责明确的组织。整体力量大于各个部分的力量之和。社会问题的复杂性要求以组织的力量来高效解决。作为组织成员,必须有明确的责任,才能形成合力,提高效率。因此,构成组织的成员只有明确各自的分工,才能有助于提高协同服务能力。

(作者系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助理研究员)

  • 关键字
  • 社工
  • 责编:孙彩丹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