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潘星:理想主义者的落地之路

2017-09-01 09:31   太仓市三社联动微信公众号 投搞 打印 收藏

0

潘星,太仓市德颐善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理事长,香港理工大学社会服务管理硕士。2007年起进入社区工作。十年来,从社区到机构到高校,从北京到合肥再到太仓,走出了一条社会工作理想到社会工作机构的落地之路。

潘星,太仓市德颐善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理事长,香港理工大学社会服务管理硕士。2007年起进入社区工作。十年来,从社区到机构到高校,从北京到合肥再到太仓,走出了一条社会工作理想到社会工作机构的落地之路。

微信图片_20170901092657

理想萌发

2003年,来自重庆的小伙子潘星一个人拖着行囊,踏入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也正式踏上了社会工作的求索之路。那时候,内地还比较少社会工作机构,实习也只是到社区,根本没办法接触到真正专业的社会工作。

直到2006年,潘星入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赴港实习团——北斗计划,在香港和澳门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专业实习。在那里,他戏称终于见到了“活的”社工。从他的同事身上,他看到了社工的素质,看到了社工的情怀,更看到了社工的前景。

微信图片_20170901092703

潘星在澳门实习时接受督导

他在实习总结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中心的同事说我们是大陆社工的开路先锋,不过先锋二字实不敢当。就好像拾海星的故事中不停的将冲上岸的海星拾回海中的渔夫一样,我能做的就是对大陆社工的发展有所承担,为社工发展尽绵薄之力。”

初入社区

2007年,怀揣着对社会工作事业的憧憬,潘星和几个同学及师弟师妹在母校的支持下,走进了社区,开始尝试在社区中引入专业社会工作。他们先花了半年时间和居民搭建关系,同时把一个旧锅炉房逐步改造成了一个布置温馨、功能齐全的社区服务中心。

短短一年时间,社区成为了全国首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单位,潘星在社区一线的工作,也被《人民日报》刊文报道。

微信图片_20170901092804

《人民日报》2008年2月26日对潘星的报道

理想明确

2008年,潘星获得全额奖学金前往香港进修。经过了一年多的学习,他获得了香港理工大学社会服务管理硕士学位。进修期间,在深度观察香港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后,他的理想更加明确和清晰了。

回到北京后,他创办了北京市西城区睦友社会工作事务所,致力于搭建养老院、老年医院、社区三位一体的综合型养老服务网络。任职期间,睦友社会工作事务所发展成为北京市规模、口碑俱佳的社会工作机构,受到了时任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副会长赵蓬奇的关注。

理想与现实的平衡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随着北京生活成本日益增加,潘星也不可避免成为了逃离北上广大军中的一员。既希望养家糊口,又不希望放弃社工事业的他,选择了一条折中之路,就是进入高校这个社会工作的避风港。

2010年11月,潘星正式入职安徽大学,成为了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师。7年里,他为总计500多名研究生,200多名本科生讲授社会工作行政、项目管理等专业课程,在授课的同时也进一步夯实了社会工作理论基础。

当理想成为现实

越了解社会工作,就越清楚社会工作的局限。在看到一届届好苗子从喜欢社工,到毕业时择业没有选择社工,潘星开始反思社会工作行业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突破。他认为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整合资源式的职业,与律师、会计师等职业不同,是不适合以单一职业的事务所形式存在的,而应该是多专业团队协同的综合型社会服务机构。

抱着这个理想,潘星和他的伙伴们在2015年回到太仓,创办了太仓市德颐善社会工作发展中心。2年后,这个综合型社会服务机构的理想正在逐步成为现实,德颐善已经发展成为江苏省规模较大的社会工作机构,而其最大的竞争力和特点,就是其多元化的团队构成和综合型的服务模式。

在MBTI测试中,潘星的测试结果是INFP型,是十六种人格中最理想主义的。从理想主义到“接地气”,由理想到现实,潘星从社区一线一步步走来,为其在太仓的社会工作事业发展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 关键字
  • 社工
  • 责编:张燕

  • 微博推荐